字词 | 大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戟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京大戟(《中国药典》),龙虎草、九头狮子草、臌胀草、红芽大戟(江苏),千层塔(江西),灯台草(吉林)。 基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戟的根或全草。 原植物 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韩保升谓:“苗似甘遂而高大,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肉黄白,二月,八月采根用。”李时珍谓:“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所述即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圆锥形。 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为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先端钝,长3~8cm,宽5~13mm,全缘,背面稍被白粉。 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具5伞梗,基部有轮生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的苞片5枚;杯状花序总苞坛形,项端4裂,腺体椭圆形,无花瓣状附属物;子房球形,3室,花柱3,顶端2裂。 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突起;种子卵形,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4页.图2977) 生境与分布 生于较阴湿的山坡林缘、路旁及草丛中。 在新疆有以准噶尔大戟Euphorbia soongarica Boiss.作为大戟入药的,准噶尔大戟与大戟的主要区别点是根呈圆柱形,外皮棕褐色。叶片为长披针,伞房花序,苞片黄色。蒴果卵形。。 【生药】: 栽培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和温和湿润气候地区均可种植。 用种子繁殖,于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撒播,播后覆上薄土。出苗后进行松土、除草、追肥等管理。当苗高12cm以上时,可移栽出床,按株距20~25cm,行距30~35cm穴栽,深7~10cm,每穴栽苗1株。也可进行分根繁殖,移栽后注意中耕除草,适时追施腐熟粪肥或饼肥1次。当植株现蕾时,需及时摘除。 采集 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干燥。产于江苏南京、扬州、邳县等地。 鉴别 性状 大戟根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5~20cm,近根头部偶有膨大至4cm,根头常带有茎的残基及芽痕;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直沟纹及横向皮孔,支根少而扭曲。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棕黄色或类白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 理化 取样品粉末0.5g,加石油醚5ml,浸渍1小时,浸出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甲醇-氯仿(5∶10)和甲醇-氯仿(0.25.10)为展开剂,以大戟醇为对照。先后展开2次,第1次展开2cm,第2次展开10cm,先用碘蒸气熏,再用香荚兰醛浓硫酸喷雾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72)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大戟片和醋大戟。 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含大戟甙(Euphorbin)、生物碱。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0 【药理】: 大戟根乙醚提取物有致泻作用。 根皮70%乙醇提取液可使动物血压轻微上升,利尿作用不明显[1]。扩张末梢血管,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2]。东北的大戟(Euphorbia sp.)鲜叶汁在试管内对金葡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3]。 据我国历代本草书籍之记载,大戟与甘草配伍是禁忌的,属十八反之列,动物试验证明,小鼠ip大戟、甘草乙醇浸出液或ig煎剂,可增加大戟的毒性[4,5]。 ig大戟煎剂或乙醇浸液,对大鼠实验性腹水有利尿作用;单用甘草,则利尿作用减弱[6]。 参考文献 [1]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 1936;3:281 [2] 医学中央志杂(日) 1966;218:561 [3] 药学通报 1960;8(2):57 [4] 中医杂志 1966;(1):39 [5] 中医研究资料简报(中医研究院) 1960;(4):9 [6] 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 1964:136。 【药性】: 性味 苦,寒。 有毒。 ❶ 《本经》:“苦,寒。” ” 归经 入肺、脾、肾经。 ❶ 《本草经疏》:“入肾、肝。” 功效 泻水逐饮。 主治 胸肋膜炎,胸腔积液,水肿臌胀,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无名肿毒,牙痛。 ❶ 《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服。 ❶ 《本草经集注》:“反甘草。” ” 配伍应用 ❶ 配芫花、甘遂,治胸水,腹水,高度水肿。 ❷ 配白芥子,治痰涎水饮停于胸腹之证。 ❹ 配白芥子、朴硝,治瘰疬,结核。 方选和验方 ❶ 十枣汤(《伤寒论》)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❷ 控涎丹(《三因方》)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钩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症:大戟(去皮)、甘遂(去心)、白芥子各等份。上药为末,糊丸桐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下5~10丸;如痰猛气实,加数丸不妨。(现代用法: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1~3g,食后临卧,温开水送服。)❸ 紫金锭(《疮疡证治》)治疮疡早期:千金子(霜)30g,五倍子、山慈姑各6g,朱砂、雄黄、麝香各9g,红芽大戟45g,制成锭剂,磨涂患处。 ❹ 大戟散(《圣济总录》)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炒)60g,炮姜15g。上2味捣罗为散,每服6g,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 ❺ 《方脉正宗》:“治温疟寒热腹胀;大戟15g,柴胡、姜制半夏各10g,广皮3g,生姜3g片。水400ml,煎7分服。” ” 单方应用 ❶ 《活法机要》:“治水肿:枣300g,锅内入水,上有4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 ” 同时每日在肿大肝脾处用艾温灸30分钟和内服丹参合剂(丹参15g,马鞭草15g)以助肝脾缩小。在治疗期间必须禁忌食盐。 ”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诸有余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颈腋痈肿。”又“大戟,阴寒善走而下泄,洁古谓其损真气。故凡水肿不由于受湿停水,而由于脾虚,土坚则水清,土虚则水泛滥,实脾则能制水,此必然之数也,今不补脾而复用疏泄追逐之药,是重虚其虚也,宜详辨而深戒之。惟留饮、伏饮停滞中焦及元气壮实人患水湿,乃可一暂施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