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夜交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夜交藤 【概况】: 异名 首乌藤(通称)。 基源 蓼科蓼属植物何首乌的藤或带叶的茎藤。 原植物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余项参见“何首乌”条。。【生药】: 采集 秋、冬季采割,除去细枝及残叶,捆成把,晒干。 鉴别 性状 茎细圆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7mm,节部约1cm。表面紫红色、棕红色或紫褐色,有明显纵皱纹,散有突起的皮孔小点,并残有分枝及芽痕。栓皮菲薄,易呈鳞片状剥落。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导管孔明显。 髓疏松,类白色。气无,味微苦、涩。饮片多切成长短不一的小段,长4~10mm,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皮部薄,棕色,形成层环棕黑色,木部淡黄白色至黄棕色,导管孔明显,髓部小,射线清晰可见。以条粗壮,外皮紫红色者为佳。 显微 茎的横切面:木栓层菲薄;皮层薄,细胞腔内含草酸钙簇晶;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状,每束径向为4~6列纤维,纤维束之间有石细胞群切向相接,纤维壁极厚,木化;韧皮部较宽,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主为纤维,导管直径约至180μm,单个散在或2个径向并列;髓部小,有簇晶;射线细胞中含有簇晶。 (图见《药材学》.275页.图257)。【化学】: 藤茎含大黄素、大黄素-6-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8-0-β-D-葡萄糖甙。地上部分含金丝桃甙、毛地黄-木糖甙、四羟基苯乙酮-葡萄糖甙等。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91;22(3)∶117 【药理】: 本品所含的大黄素和大黄素-6-甲醚等有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84,828 【药性】: 性味 甘、微苦,平。 ❶ 《本草再新》:“苦,温。” 归经 入心、肝经。 ❶ 《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效 养心,安神,通络,祛风。 主治 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 ❶ 《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合欢花,治阴虚血少,心神失濡,忧郁不乐,虚烦不眠。 ❷ 配酸枣仁,治血虚失眠,多梦而易醒。 ❺ 配五加皮,治风湿痹痛。 ❻ 配五味子,治心气不足,心神不宁,夜寐不安。 方选和验方 ❶ 甲乙归脏汤(《医醇賸义》)治彻夜不寐,间日轻重,如发疟:夜交藤(切)12g,真珠母24g,龙齿6g,柴胡(醋炒)3g,薄荷3g,生地18g,归身6g,白芍(酒炒)4.5g,丹参6g,柏子仁6g,夜合花6g,沉香1.5g,红枣10枚。水煎服。 ❷ 交藤饮(《中药临床应用》)治血虚引起的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夜交藤30g,酸枣仁15g,柏子仁6g,龙眼肉9g。水煎服。 ❸ 清热降红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夜交藤30g,山萸肉12g,丹参15g,麦门冬15g,玄参5g,石斛15g,山栀子12g,川黄连12g,川芎10g,炒枣仁15g,水煎服。配以牛黄解毒丸,1日3次。 ❹ 夜合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心血不足引起之失眠:夜交藤30g,合欢皮30g,桑椹子30g,徐长卿30g,丹参15g,五味子4g,甘草3g。 每日1剂,加水煎成300ml,睡前1小时服完。 ❺ 《中国民间草药方》:“治肾虚遗尿:夜交藤30g,沙参12g,大九龙盘12g,白玉簪花根12g。水煎服,1日3次。 ” ” 单方应用 ❶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腋疽:首乌藤、鸡屎藤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 食疗 首乌酒(《偏方大全》)治瘰疬结核及各种痈疽肿毒:生何首乌或夜交藤适量,白酒适量。首乌或藤切细,以60°白酒浸泡于瓷瓶中,密封,隔水炖3~5小时即成,随时适量饮用。 。【医药家论述】: 张德裕《本草正义》:“夜交藤,濒湖止称茎叶治风疮疥癣,作浴汤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苟不知从病源上著想,而惟以此为普通用品,则亦无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调和阴阳者,故亦有利无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