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骨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骨皮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杞根、地骨(《本经》)、枸杞根(《本草经集注》)、红榴根皮(《中药材手册》)、狗地芽皮(《四川中药志》)、白疙针(内蒙),枸杞菜(广东、广西、江西),狗牙子(四川)。 基源 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及宁夏枸杞的根皮。枸杞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7种、3变种。 原植物 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山枸杞)Lycium barbarum L. 历史 始载《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谓:“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图经本草》:“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称呼为甜菜。 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基根名地骨。”《纲目》:“枸杞二树名。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枸杞之果名枸杞子,有补肾、明目、强筋骨功效;其根皮名地骨皮,有清热凉血、消渴、补正气等功效。”《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所描述者均系本种。 形态 灌木,枝条长达1~4m,细长柔弱,弧垂或作匍匐状,具短棘刺。 单叶互生或簇生于枝端,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5~17mm,全缘,具短柄。 花数朵生于叶腋,花梗细,长5~16mm;花萼钟形,3~5裂;花冠漏斗形,淡紫色,长约1cm,裂片具缘毛;雄蕊5枚,花丝基部密生绒毛;子房长卵形,花柱细长,伸出花外。 浆果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5mm,熟时红色。种子多数,肾形,黄色。 花期6~9月,果期7~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图195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河岸、路旁、村边、山坡荒地。广布于全中国。 亚洲东部其他地区及欧洲也产。 宁夏枸杞与拘杞的主要区别为花萼通常2中裂;花冠筒部较裂片稍长,筒之中下部变狭呈圆筒形,筒部及裂片均较窄,花粉红色或淡紫红色,边缘无缘毛。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图见《中药志》.第3册.彩图27)生于海拔2000~3000m的河岸、干山坡、渠畔、砂砾地、耐盐,耐寒、耐旱,适盐渍化的砂质壤土。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生药】: 采集 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鉴别 性状 根皮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长3~10cm,宽0.5~1.5cm,厚1~3mm;外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有细纵纹。质轻脆,折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香,味微甘而后苦。以块大、肉厚、无木心者为佳。 显徽 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4~10余列细胞,其外有较厚的落皮。韧皮部射线大多宽1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成束。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并含多数淀粉粒。粉末:米黄色,气微,味微甘、后稍涩。 ❶ 草酸钙砂晶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的薄壁细胞充满砂晶形成砂晶囊。 ❸ 石细胞稀少,呈类圆形、短纺锤形或类长方形,直径32~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至8μm,纹孔较少。 ❺ 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22μm,大粒脐点较明显,点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加工炮制 ❶ 净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桂皮酚和多量酚性物质,甜菜碱(Betaine)[1]。 枸杞素A(Lyciumin A.0.007%)为环状焦谷氨酰-脯氨酰-酪氨酰-甘氨酰-缬氨酰-甘氨酰-丝氨酰-色氨酸的八肽,其中甘氨酰4的α碳与色氨酰8的吲哚N1连接;枸杞素B是其结构中色氨酸取代酪氨酸[2,3,4];还分得β-谷氨酸、亚油酸、亚麻酸、三十一酸[1]和草酸钙[5]。另含地骨皮胺A(Kukoamine A)[6]。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9 [2] Tetrahedron Lett 1989;30(44):6041 [3]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4):180 [4] CA 1990;112:145388y [5]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3):138 [6] Tetrahedron Lett 1980;21:1355。【药理】: ❶ 解热作用 地骨皮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醇部分之水提物,乙醚残渣水提物及铅盐沉淀分离部分对热原发热家兔有显著解热作用。 而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残渣水提物无此作用[1~3]。 早期研究报道,家兔po地骨皮煎剂对血糖并无明显影响[5];但sc其浸膏,在第一小时之末,可使5只家兔的血糖降低约14%[6]。 ❸ 降血脂作用 家兔po地骨皮浸膏可使血清总胆固醇明显降低,对甘油三酯含量影响不大[7]。 甜菜碱有抗脂肪肝作用[8],但用地骨皮浸膏给家兔po,未见对肝脏脂肪含量有明显影响[7]。 用细胞培养方法证明,地骨皮煎剂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致细胞病变的作用[15]。 毒性 家兔po地骨皮煎剂80g/kg或ip60g/kg,仅见倦伏不动,3~4h后即恢复,犬ig120g/kg或ip30g/kg,很快呕吐,倦伏,四肢无力,4~5h后逐渐恢复,2~3d可恢复正常[9]。 小鼠ig注射剂262.6g(生药)/kg以上,未见死亡。 其煎剂、酊剂、注射剂ip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12.8,4.7,10.7g/kg[9~11]。地骨皮酊剂ip对小鼠的亚急性LD50为4.1g/kg,说明地骨皮在体内无明显蓄积性[10]。 参考文献 [1] 生药学杂志(日) 1967;21:17 [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7;223:664 [3] 生药学杂志(日) 1970;24(2):51 [4]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57;(2):61 [5] 日本药物学杂志 1930;11(1):11 [6]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 1936;3(1):4 [7] 中医药研究参考 1974;6(1):10 [8]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1;(6):105 [9] 南京第一医学院学报 1959;4(3):255 [10] 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1964:114 [11] 山西医药 1973;(9):48 [12] 中华医学杂志 1964;50(8):524 [13] 江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汇编.下册.1970:387 [14] 山西医药杂志 1976;(3):51 [15] 新医药学杂志 1973; (12):38 。【药性】:性味 甘,寒。 ❶ 《本经》:“苦,寒。” 归经 入肺、肝、肾经。 ❶ 《汤液本草》:“足少阴、手少阳经。” 功效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主治 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❶ 《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❶ 《医学入门》:“忌铁。”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鳖甲、银柴胡,治阴虚潮热,小儿疳积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❷ 配桑白皮,治肺热喘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 ❽ 配白茅根,治血淋,尿血。 ⑾配生地、玄参,治肾脏火旺水亏,月经先期量少。 ⑿配防风,治伤寒伏暑后,烦热不安,及虚劳烦热。 ⒀配泽泻,治血热肝旺之高血压病。 ⒁配丹皮,治吐血,衄血,斑疹,妇女月经不调。亦治痈肿。 ⒂配柴胡,治心胃壅热,口腔糜烂,生疮溃疡,水谷不下。 方选和验方 ❶ 地骨皮汤(《全生描述方》)治肾咳恶热,骨间烦疼:地骨皮、百部各60g,芍药、赤茯苓各30g。研末,每服15g,加竹叶10片,水煎服。 水煎服之。 上6味锉如麻豆,每服9g,水200ml,煎取8分,去渣温服。 研为散,每服9g,加小米100粒,水煎服。 捣为细末,每服9g,空心温酒调服。忌油腻。 ❼ 地骨皮散(《博济方》)治骨蒸壮热,肌热减瘦,多困少力,盗汗:地骨皮、秦艽、柴胡、鳖甲、当归、知母,枳壳各等份。研为散,每服6g,桃、柳枝头各7个,同煎服。 ❽ 地骨皮散(《小儿药证直诀》)治阴虚潮热,伤寒壮热及余热:地骨皮、银柴胡、知母、半夏(汤洗10次,切焙)、人参、炙甘草、赤茯苓各等份。为细末,每服6g,加生姜5片,量儿大小加减,水煎,食后服。 ❾ 地骨皮散(《校注妇人良方》)治血风气虚,寒热时作,或日晡潮热。柴胡、地骨皮各30g,炒桑白皮。枳壳(麸炒)、前胡、炒黄芪各1.5g,茯苓、五加皮、人参、桂心、白芍药、甘草各0.9g。加生姜,水煎服。 ❿ 地骨皮散(《丹溪心法》)治浑身壮热,脉长而滑,阳毒发烂口渴:地骨皮、赤茯苓各15g,麻黄、羌活各23g,石膏60g,黄芩、知母、生地黄各30g。研为散,每服30g,水煎服。 ” ⑾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寒热,四肢羸瘦,不欲饮食:地骨皮30g,人参、白术、茯苓、半夏、桔梗各15g,柴胡,陈皮0.9g,炙甘草0.3g。研为散,每服9g,加生姜03g,水煎服。 ⑿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治劳热,肢节酸痛,翕翕少气,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赤,面色枯燥,饮食无味,悲忧惨戚,多卧少起:地骨皮、黄芪、炒鳖甲各30g,麦门冬45g,桂心、炙甘草各15g。研为散,每服15g,生姜0.15g,粳米50粒,水煎服。 ⒀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治消中,虚羸,烦热口干,眠卧不安:地骨皮60g,石膏、黄连、天花粉、炙甘草各30g。研为散,每服12g,水煎服。 ⒁地骨皮汤(《太平圣惠方》)治风瘾疹:地骨白皮250g,白杨皮120g,盐、白矾各30g。 研末,每用15g,水煎去渣浓缩,用棉蘸拭患处,1日6~7次。 ⒂地仙散(《普济本事方》)治骨蒸肌热,解一切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30g,甘草(炙)0.3g。细末,每服6g,水适量,生姜3片,竹叶7片,煎服。 ⒃地仙散(《卫生宝鉴》)治心热口干,烦渴颊赤,舌涩,及汗后余热等症:地骨皮、防风各30g,人参、炙甘草各15g。研末,每服9g,青蒿5~7叶,水煎服。 ⒄枸杞汤(《医心方》)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150g(锉皮),石膏30g,小麦90g。 上3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量温饮之。 ⒅地骨皮散(《圣济总录》)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15g,五倍子0.3g。上2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 ⒆枸杞散(《圣济总录》)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2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30g,别入地龙末3g,和匀,先以热 ⒇应效散(《外科精义》)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红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6g,无时,日进3服。 (21)泻肺汤(《银海精微》)治白睛红壅热眵,泪出而不绝:地骨皮、大黄、芒硝、桔梗、甘草各30g。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服。 (22)泻肺汤(《杂病源流犀烛》)治肺经火郁,皮肤痛:地骨皮、桑白皮各6g,知母、贝母、栀子、桔梗、麦门冬、生地黄、甘草各3g。 水煎服。 (23)地骨皮芫花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急慢性淋巴结炎:地骨皮30g,芫花6g,木贼草10g,白茅根10g,水竹叶10g,地锦草10g,柴胡10g,桔梗10g。洗净后先用高粱酒约250ml浸泡,再用糯米约4kg做成甜酒去渣,渗入上药酒中待用。此法适用慢性者。 水煎服适用于急性者。 (24)《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喉头发炎,咽喉不适:地骨皮30g,桔梗10g,甘草6g,射干10g。水煎服,每日1剂。” (25)《安徽中草药》:“治肺结核潮热盗汗:地骨皮、炙鳖甲各15g,秦艽、天花粉、青蒿各12g,煎服。” (26)《安徽中草药》:“治糖尿病:枸杞子、地骨皮各12g,山药15g,天花粉9g,五倍子3g。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永类钤方》:“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 取药粉适量撒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通常于撒敷后即可收水止痒,并逐渐平复。” 食疗 ❶ 地骨皮酒(《药酒验方选》):“主治风湿腰痛,妇女带下,小便频数,混浊:萆薢(炙)50g,地骨皮90g,杜仲(炙)50g。上3味,捣细好酒1kg浸。” 每服20ml,每日3次。” ❶ 李杲:“四物汤内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 ” 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 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 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