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鼓
民间歌舞。 又称“对子调”,是在民歌、山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演时间多为春节期间或婚寿喜庆之时。表演人数为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表演时多以手巾、扇子为道具,表演场地多为堂屋或晒谷坪。动作幅度较小,调度变化亦不多,表演常借用虚拟手法和比划动作。以旦角为主,丑角配合。动作讲究二人对称和“团得紧”(即双人动作紧贴而舞),常用动作有“反顺涡子”、“内外荷花”、“矮桩”、“梭梭子步”等;丑角动作活泼粗犷,俏皮逗乐,旦角的表情则含蓄细腻,动作优美轻俏。地花鼓代表节目有“洗菜心”、“望郎歌”、“比古”等近百个,在我省各县郊广泛流传。 据清同治六年(1867)《宁乡县志风俗志》载:“上元灯有狮灯、龙灯、鱼灯……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