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瓜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 草瓜茹、土瓜、凉薯、葛薯、土萝卜(《中国药用植物志》),沙葛、地萝卜(《江西草药手册》)。 基源 为豆科豆薯属植物豆薯块根。豆薯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引种栽培1种。 原植物 豆薯Pachyrhizus erosus(L.)Urban(Dolichos erosus L.;Pachyrhizus angulatus Rich.Cacara erosa Kuntze.,又名贫人果、番葛、地瓜(《福建植物志》),沙葛、豆薯(《广东药用植物名录》)。 历史 本品始见于《陆川本草》,谓其有、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之效。 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茎粗壮,长可达5m,稍被伏毛,块根肉质,纺锤形或扁球形。小叶3,顶生小叶广菱形,长3.5~15cm中部以上呈不规则浅裂,急尖;两面被短伏毛;侧生小叶斜卵形,叶柄长3~15cm,具糟和棱,疏被贴伏毛。 总状花序疏散,长15~30cm;花3~5束状著生于序花轴上;小苞片刚毛状,早落;花梗长约0.5cm,被黄色毛;萼钟状,唇形,长0.9~1.1cm,萼齿4,上面1枚宽卵形,下面3枚卵形,均被黄色短毛,花冠紫黄色,长约1.3cm,旗瓣近基部处有黄绿色斑块及2个附属物,瓣爪有2耳,翼瓣镰形,基部有耳,龙骨瓣同翼瓣,长1.5~2cm,具长爪;二体雄蕊(9+1);子房密被黄色长硬毛,花柱内弯近旋卷状,荚果条形,稍膨胀,长6~13cm宽约1cm,扁,平,有毛,种子7~10,黄褐色近方形,长与宽近等长,有毒。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图701) 生境与分布 原产热带美洲,中国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已广为栽培。。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挖,洗净,一般鲜用。 【化学】: 含豆薯皂甙元(Pachysapogenin A和B)、豆薯酮(Pachyrrhizone)[2]。尚含蛋白质0.56、脂肪0.18、碳水化合物8.2(g/100g)[1]。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02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1 [3]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333 【药性】: 性味 甘,凉。 功效 生津止渴,解酒毒,降血压。 主治 伤暑烦热口渴,感冒发热,头痛,高血压,头昏目赤,颜面潮红,大便干结,下痢。 ❶ 《陆川本草》:“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生啖或煮食。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土瓜(《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心热多惊:土瓜根150g,研末,糯米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薄荷、生汤下。 ❷ 土瓜根散(《太平圣惠方》)治伤寒烦渴不止:土瓜根、麦门冬各30g,甘草(炙)、枇把叶各15g。研散,每12g,水煎服。 食疗 《四川中药志》:“治慢性酒精中毒:土瓜拌白糖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