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牯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牯牛 【概况】: 异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本草拾遗》),沙谷牛(《生草药性备要》),沙牛(《本草求原》),蚁狮(《动物学大辞典》),砂牛虫(《陆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药手册》),地拱(《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蚁蛉科动物蚁狮等的幼虫。 原动物 蚁狮Myrmeleon formicarius Linnaeus。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 中黄足蚁蛉Hagenomyia micans Mac Lachlan 历史 最早记载于《本草拾遗》,《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民间常用草药》:“退疮管”的作用。《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现今各地民间多有应用。 形态 幼虫称蚁狮,其头和前胸在身体的比例上很小,而腹部膨大。 口器特别发达,上颚长而弯,成镰刀状,内侧有3个齿,在两侧边有强大的刚毛。头扁,复眼小,黑色,位于头部前方两侧。前胸细而窄,呈颈状。体躯很粗状,背面隆起。 足细长,淡黄色,并有很多黑色长毛。身体呈灰黑色,并有淡黄色斑纹,大小随龄期而改变。每个体节的两侧都有黑色强大的毛丛,并有许多散生、单条黑色短毛。腹背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线,两侧有黑色斑印。一般体宽2~3.5mm。 生境与分布 蚁狮生活于不受风雨侵袭的极松的沙土中,捕捉昆虫(如蚂蚁)作为食料。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捕得。 捕捉后杀死,晾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性味 辛、咸,凉。 有毒。 ❶ 《本草拾遗》:“有毒。” 功效 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 主治 高血压,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砂淋,尿路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中耳炎,疔疮,瘰疬,无名肿毒。 ❶ 《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6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捣烂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硼砂外用,治瘰疬破烂。 ❷ 配金钱草,治泌尿系统感染,石淋。 方选和验方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弹头(弹头卡在骨头或肉内拔不出),拔竹木刺:地牯牛3个,乳香0.9g,共研细末,外敷伤处。” 单方应用 ❶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治疟疾:地牯牛11个。兑酒吞服。 在发疟疾前半小时服1次。慢性疟疾,得服1星期。 ”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