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茯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茯苓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禹余粮、白余粮(《别录》),草禹余粮(《本草拾遗》),仙遗粮(《滇南本草》)。 基源 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的根茎。菝葜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60种及一些变种。 原植物 正品土茯苓一般为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Smilax trigona Warb.),又名光叶菝葜(《广州植物志》)。另有3种在少数地区亦作土茯苓使用:暗色菝葜Smilax lanceifolia Roxb.var.opaca A.DC.〔Smilax opaca(A.DC.)Norton〕。 无刺菝葜Smilax mairei Lévl.,又名红萆解。防己叶菝葜S.menispermoidea A.DC. 历史 土茯苓一名首载《滇南本草》,原名禹余粮。 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即有记录。李时珍将后者并入土茯苓一类,并转引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所记“南中平泽中有一种藤,生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味如薯蓣,亦名禹馀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有此名。”并写道:“观陶氏此说,即今土茯苓也。”对照《纲目》中的土茯苓图,可以认定土茯苓、禹余粮均为Smilax glabra Roxb.。但仙遗粮、冷饭团之后,可能来自《滇南本草》,指的是蓼科植物,不是百合科的土茯苓。《纲目》还误将《本草图经》中的刺猪苓归并在本品中。 形态 土茯苓为攀援木本;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茎长1~4m,枝条光滑,无刺。叶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有卷须,脱落点位于近顶端。伞形花序通常具10余朵花;总花梗长1~5(~8)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一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蕊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7~10mm,熟时紫黑色,具粉霜。花期7~11月,果期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5卷.215页.图版6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中、灌丛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分布于甘肃和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以及台湾、海南、云南。越南、泰国和印度也有分布。 暗色菝葜与土茯苓的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叶柄全长的1/4~1/5具狭鞘,脱落点位于近中部。 伞形花序具几十朵花;雌花具6枚退化雄蕊。花期10月至次年3月,果期10月。 生于海拔600~2000m的林下、灌丛中或山坡阴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湖北、广西。 锡金、不丹、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也有分布。 无刺菝葜与土茯苓的主要区别之处在于雌花具6枚退化雄蕊。 浆果直径5~7mm。花期5~6月,果期12月。 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丛中或山谷沟边。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西藏用作土茯苓。 防己叶菝葜与土茯苓的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叶卵形或宽卵形;叶柄全长的2/3~3/4具狭鞘。总花梗比叶柄长2~4倍;雌花具6枚退化雄蕊。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于海拔1000~1800m的林下、灌丛中或山坡阴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锡金、印度也有分布。 。 【生药】: 栽培 宜在温暖湿润气候地区和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中生长。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20cm,深1~2cm。 播时需用草木灰或细土拌入种子,混匀后播入条沟内。播后覆土盖草,保持土壤湿润。 出苗后揭草管理,苗高10cm时按行、株距各30cm开穴移植。栽后进行管理,苗高30cm时,需搭架,以利藤茎攀援生长。 每年注意中耕除草,追肥1~2次。 采集 秋、冬季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干燥;或新鲜时切成薄片,干燥。 药材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状,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时外皮具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饮片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厚1~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中间微见维管束点,阳光下观察可见砂砾样的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散出,以水湿润有粘滑感。 气微,味淡、涩。以断面淡棕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下皮为3~5列黄棕色细胞,排列紧密,壁较厚,木化,有的具纹孔。皮层中散有大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薄细胞径向延长;散列有限外韧维管束,中心分布较密;木质部通常有两个大的导管及数个较小的导管;韧皮部有少数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84.185) 粉末淡棕色,味淡、微涩。 ❶ 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8~48μm,脐点裂缝状、三叉状、二字状或星状,大粒层纹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 ❸ 石细胞淡棕色或无色,呈矩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长方形或类三角形,边缘稍不平整或有尖突,直径25~128μm,壁厚8~48μm,有的厚薄不匀,孔沟细密并分枝,胞腔宽狭不一。 另可见导管。(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77) 理化 取样品粉末5g,加乙醇50ml,于水浴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稀硫酸20ml,回流水解3小时,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用少量水洗去氯仿中的酸,蒸去氯仿,残渣用少量己烷溶解,点于硅胶G(用7.5%的硝酸银水溶液调匀铺板)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薯蓣皂甙元、替告皂甙元为对照,展距11cm,用饱和磷钼酸乙醇液喷雾,于110℃烘5分钟,斑点均显蓝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3)。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落新妇甙(Astilbin)、黄杞甙(Engeletin)、3-O-咖啡酰莽草酸(3-OCaffeoyl shikimic acid)、阿魏酸、莽草酸、β-谷甾醇等。 参考文献 Die pharmazie 1979;34;841 【药性】: 性味 甘、淡,平。 ❶ 《本草图经》:“甘,凉。” 归经 入肝、胃二经 ❶ 《纲目》:“为阳明本药。” 功效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风湿关节炎,痈疖肿毒,湿疹,皮炎,汞粉、银粉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 ❶ 《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解汞粉、银朱毒。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肝肾阴亏者慎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皂角子,治杨梅毒疮。 ❷ 配乳汁,治小儿杨梅毒起于口内。 方选和验方 ❶ 白疕合剂(《中药制剂汇编》)治牛皮癣:土茯苓25g,炙甘草3g,当归10g,生地13g,蜈蚣3g,蜂房10g,生槐花25g,紫草7.5g,首乌10g,大胡麻7.5g。 煎服。每日2次。 ❷ 《浙江民间中药》:“治瘿瘤:土茯苓15g,金锁银开、黄药子各9g,白毛藤15g,乌蔹莓根、蒲公英各12g,甘草、金银花各6g。煎服。 ” ” 单方应用 ❶ 《积德堂经验方》:“治瘰疬溃烂:土茯苓切片,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 ❺ 《浙江民间常用草方》:“治恶疮热疖,腹泻,皮炎:土茯苓适量,煎服或代茶饮。” ”。【医药家论述】: 张山雷:“土茯苓自濒湖《纲目》,始入本草,谓昔人不知用此。近弘治、正德间,杨梅疮盛行,卒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烂终身。乃用此,遂为要药。时医从无考证,往往指为萆薢,然其根苗迥然不同,但功用颇相近,盖亦萆薢之类(寿颐按此则利湿而兼有补土之功)。 寿颐按此物蔓生,而根又节节连贯,性又利湿去热,故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 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叶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为专治杨梅毒疮,深入血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疮,亦以为梅毒唯一良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