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大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大黄 【名称出处】:《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概况】: 异名 吐血草(《汪连仕采药书》),救命王(《慈航活人书》),金不换(《纲目拾遗》),血当归、癣药(《湖南药物志》)。 酸模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30种。 基源 为蓼科酸模属钝叶酸模的根 酸模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30种。 原植物 钝叶酸模Rumex obtusifolius L.(Rumex madaio Makino;Rumexdaiwoo Makino.),又名金不换。 本种为土大黄的正品。 此外尚有红丝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和尼泊尔大黄Rumex nepalensis Spreng.在不同地区也作土大黄用。 历史 《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在大黄条下引述:“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纲目拾遗》一书中云:金不换,亦名救命王,如羊蹄根而叶圆短,本不甚高。此草出于西极,传入中土,人家种之治病。故山泽也不产。立春后生,夏至后枯,用根。 ”《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云:“金不换、江西、湖南皆有之,叶如羊蹄草而圆,或称土大黄。”根据描述及附图是为钝叶酸模。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m。 根肥厚而大,黄色。 茎直立,紫绿色,有多数纵沟。基生叶具长柄;宽6~16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心形,全缘,背面有明显的疣状突起;茎生叶卵状披针形,互生,茎上部叶变为异叶,叶脉红色,托叶膜质。 花小,淡绿色,由叶腋抽出花轴,其上轮生多数小花,排列成圆锥花序;花被6片,2轮,宿存,外轮3片,披针形,内轮3片随果时增大为果被;雄蕊6;雌蕊子房1室,顶端有3花柱,柱头毛状。瘦果卵形,具三棱,茶褐色。 种子1粒。 花果期5~7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80页.143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原野山坡边。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各地 红丝酸模与土大黄的区别在于其基生叶的叶脉红色。 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北、湖南。 羊蹄与土大黄的区别是茎直立,常不分枝;叶片长椭圆形,基部心形。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广西、台湾。 巴天酸模与土大黄的区别为叶有粗柄,叶片矩圆状披针形。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及河南。 尼泊尔大黄的主要特征是叶片长圆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两面无毛。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江西、湖北。。【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质量较好。 挖取根部,除去茎、叶、根须,去净泥土,晒干。药材产四川、贵州、江苏、福建、湖南。 鉴别 根及根茎类圆锥形,长约17cm,根茎直径达3cm,根直径达1.8cm;表面棕红色至棕灰色。 根茎顶端有茎基残余,具棕色鳞片状物及须毛状纤维,侧面有的具侧芽或须状根,并有少许横纹;根部有分枝,表面具多数纵皱纹,散在有横长皮孔样疤痕及细根痕。质硬,断面黄色,有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纹。气微,味稍苦。 加工炮制 将原药材拣净杂质,切除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化学】:钝叶酸模根及根茎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衍生物,总含量1.14%,其中结合型0.87%,游离型0.27%。 还含有酸模素及多量鞣质[1]。 此外,巴天酸模、红丝酸模、尼泊尔酸模等的根和根茎中均含与钝叶酸模中类同的成分。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 1981;16(4):289。 【药理】: 大黄素等药理作用,参见“大黄”条。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❶ 《纲目拾遗》:“性平。” 功效 清热,行瘀,杀虫,解毒。 主治 肺脓疡,肺结核咯血,衄血,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便秘,跌打损伤,烧烫伤,痈疖肿毒,疥疮,湿疹,皮炎。 ❶ 《采药书》:“治吐血。军中箭伤,罨之。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劳伤吐血:金不换鲜根连叶21~30g,百合9g,冰糖30g。水煎服。” 食疗 《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咳嗽吐血,跌打受伤吐血:金不换15~20g和精猪肉切细做成肉饼,隔水蒸熟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