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围班制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围班制度 清代为加强皇帝与各民族上层的联系,而实行的民族政策。 北方游牧民族多有木兰秋狝的习惯。满族入关后,于康熙年间(1662-1722)在承德一带修建了木兰围场。围场管理严格,在四周各个隘口,以木栅和柳条边为界。 还设立了40座巡逻的卡伦,严禁蒙、汉各族平民入内。 皇帝行围时,蒙古各部落的上层人物,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四部、内蒙六盟四十九旗的王公贵族以及察哈尔八旗的蒙古官员都遵命参加。内蒙的喀喇沁、科尔沁、翁牛特、巴林、克什克腾、敖汉等旗还派出大量旗兵、向导、随围枪手、打鹿枪手、长枪手等协同行围。乾隆六年(1741),行围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天山南部的回部(维吾尔族)、巴尔喀什湖的哈萨克族,葱岭以西的布鲁特(柯尔克孜族)的上层人物也被邀请参加。一些怕出天花而不愿到京师“年班”朝见的蒙古王公,都被编入“围班”进行召见。 行围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进行,围期20天。 行围期间,宗人府、内阁及六部派官员组成皇帝“行在”,协助办理行围期间全国军政事务。行围结束时,在张三营(今河北承德境)举行庆功、告别宴会,先由内蒙的卓索图、昭乌达二盟盟长宴请皇帝和大臣们,然后由皇帝“宴赏”参加行围的蒙古及各族王公大臣。这就是围班制度。 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王公按年班规定围班,其中外札萨克袭封未及18岁的不必参加围班。通过围班,皇帝加强了与各族上层的联系,以达到“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