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肢血管损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肢血管损伤 四肢血管损伤较为常见,主要是动脉损伤后立即发生大出血,特别是大动脉损伤。若诊断及时,处理得当,死亡率和截肢率可大为降低,并可减少肌肉由于缺血而造成的坏死,减少伤残率。 (一)分类 1.按血管损伤的病理分为 (1)血管断裂: (2)血管痉挛:血管因损伤、压迫、长时间的暴露及手术的干扰均可引起痉挛。此时血管变细,使血流受阻,血栓形成,长时间血流中断会造成肢体坏死。 (3)血管挫伤:挫伤后血管内膜和中层断裂分离,血管内有出血,可发生血管痉挛,出现血栓,甚至外伤性动脉瘤。 (4)血管受压:可因骨折、关节脱位、血肿、异物,甚至夹板、止血带等引起,受压时间越长其预后越差,应尽快消除压迫,避免肢体坏死。 (5)假性动脉瘤:动脉部分断裂,动脉出血为局部张力所限,形成搏动性血肿,4~6周机化形成包囊,囊壁内被新生的血管内膜覆盖,成为假性动脉瘤。 (6)创伤性动静脉瘘:伴行的动、静脉同时部分损伤,其内腔发生直接交通,动脉血大部分不经毛细血管床而直接流入静脉,形成动静脉瘘。 2.按是否有伤口分为 (1)开放性损伤:包括穿透伤和火器伤等,可引起血管的撕裂、穿破或贯通。 (2)闭合性损伤:包括骨折后骨折断端的刺伤、挫伤和压迫。 (二)临床表现 (1)出血:肢体主要血管破裂或断裂都有大量出血。动脉出血呈鲜红色,为喷射状或搏动出血;大动脉出血为涌出(如股动脉、腘动脉、腋动脉等)。闭合损伤出血的特点为进行性肿胀,形成搏动性血肿。 (2)低血压和休克:大出血血容量减少可出现休克。 (3)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 (4)搏动性血肿:闭合性动脉损伤或小而深的开放性血管伤,伤口被血块或肿胀软组织堵塞而形成。多见于较粗血管,后期可形成假性动脉瘤。 (三)诊断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肢体颜色苍白、发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有感觉及运动障碍。 (4)受伤部位有大出血或搏动性血肿。 (5)常伴有休克、骨折等。 (6)多普勒检查和血管造影有利于诊断和定位。 (四)治疗 四肢血管伤的处理原则以及时止血、纠正休克、挽救伤员的生命,其次是做好清创,处理血管损伤,恢复循环,保存肢体。 1.止血 (1)加压包扎法。 (2)指压法:了解血管行走方向。 (3)止血带法:应用于四肢止血,上肢一次不能超过1h,下肢一次不能超过1.5h。 (4)钳夹止血术:创伤急诊处理时,血管离断在伤口内用止血钳夹住出血血管断端迅速后送。 (5)血管结扎法:如无修复血管条件,可初步清创,结扎血管断端,包扎创口,然后送上级医院。 2.休克的处理 (1)先止血。 (2)及时输血补液,纠正脱水和水电解质失衡,一般输血1000~2000m1以上。 (3)同时迅速处理多发伤和危及生命的内脏损伤。 3.血管损伤修复 (1)彻底清创,探查损伤的血管,有无骨折或脱位,必须先复位固定。 (2)血管断裂时,将撕裂的血管壁修整后再行吻合。 (3)血管部分损伤,其周径不超过1/2时,可行修补术。 (4)血管损伤缺损较长或修整后缝合困难时,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术。 4.血管损伤的术后处理 (1)固定:使吻合血管无张力及组织压力,一般外固定4~5周。 (2)体位: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 (3)密切观察伤肢血运、皮肤颜色、温度、脉搏,如出现血管栓塞、局部血肿压迫,应立即手术探查。 (4)抗感染: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保持局部引流通畅。 (5)防止继发性大出血:做好清创,彻底止血,充分引流,防止感染,伤肢制动抬高,对继发大出血者应立即清除血肿、止血,重要动脉宜争取修复。 (6)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修复成功,主要是术中仔细认真的修复,除手指、足趾外,一般不宜使用全身抗凝药,以免增加出血危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