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捺钵
辽代统治者四时行止的制度。 捺钵,辽代的语言,行营的意思。辽初太祖、太宗两朝国土的开拓和巩固并没有改变契丹族的游牧渔猎风习。四季违寒避暑,随水草就畋渔,皇帝四时各有行所。这种风习在辽中期得以制度化并与辽代相始终。其内容:春捺钵,皇帝于正月上旬到长春州(今吉林省扶余他虎城)东北35里的鸭子河泺(今吉林省大安境月亮泡),主要是钓鱼捕鹅雁。捕得第一只鹅时设宴庆贺,称头鹅宴。 春尽始归。夏捺钵无定所,多在黑山(内蒙东汗山)东北的吐儿山。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去,避暑约50天,并与北南大臣议政事,间有游猎张鹰。秋捺钵,七月中旬到永州(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西南)西北50里的伏虎林。 主要是在山中射鹿。冬捺钵在永州东南30里的广平淀,时间较长,皇帝多与北南大臣议论政事,接受宋朝及诸国使节的朝贺,间有射猎习武。 四季之中,因夏、冬捺钵皇帝要召开政务会议并处理政务,较为重要。届时百官臣僚皆随从而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