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鲁迅著。 原收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15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第13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鲁迅把这个集子命名为《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作战助阵,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前驱。 这部小说具有忧愤深广的巨大历史内容,作品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热情,体现了“五四”时代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特色。 作者在小说里,以思想家的深刻和艺术家的笔力,揭示了封建社会家族礼教制度的“吃人”本质,描绘了“旧中国老儿女们”的人生,勾勒出了沉默麻木的国民魂灵,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心理的波动。尤其是作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厚的感情,表现了病态社会中广大人民尤其是普通农民的不幸,为现代文学改良国民性这一主题,提供了表现的典范。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特别是《阿Q正传》已成为不朽的名篇,它们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小说表现形式也具有全新的面貌,而且不拘一格。 既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段,又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创作方法和其它形式技巧,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