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著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 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亦称“否去泰来”、“否终则泰”。人们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等都是“否极泰来”的意思。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出现新的状况。 “好”可能转化为“坏”,“坏”可能转化为“好”,“有利”条件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也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物互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唯物主义讲的转化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决定的。在《周易》哲学中,没有对“否极泰来”作出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