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吟咏情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吟咏情性 指诗歌创作要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语出《毛诗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毛诗序》从理论上指出诗歌“吟咏情性”的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把传统的“诗言志”说与其抒情性质统一起来,这就更清楚的阐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界定诗的含义,既说“在心为志”,又讲“情动于中”,把志、情联系起来看诗的特征。 《毛诗序》说的“情性”与后来文学理论上讲的情志含义相近。 在先秦,许多著作都强调了“诗言志”的特点。 《尚书·尧典》:“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诗言是其志也”。 《孟子·万章上》:“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荀子的“乐论”还注意到了音乐的抒情性。 不过,应该指出,尽管先秦典籍中指出了“诗言志”的特点,反映了人们已经能够把诗与其它学术著作区别开来,对诗的性质有了认识,但那时,人们通常还没有把诗作为纯文学看,人们还不是从文学欣赏、评论的角度,而是从功利观点,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出发来看诗的。因此,当时人们对诗的性质的认识,还比较笼统,有明显的时代的局限性。 《毛诗序》在“诗言志”基础上,把言志与抒情统一起来,进一步揭示了诗的本质属性,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上,有著承前启后的作用。 晋代的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沈约评价曹操等人的诗文是:“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刘勰认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文心雕龙·明诗》)又说:“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文心雕龙·情采》)钟嵘区别各种文体时指出,诗的特点在于抒情,反对过多用典,他直接运用了《毛诗序》提出的“吟咏情性”这个词:“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诗品序》)唐代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诗歌的言志抒情,融而为一,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传统,《毛诗序》是其滥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