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吊吊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吊吊果 【概况】: 异名 云南八角(《新华本草纲要》),川茴香(《峨眉植物志》),云南茴香(《中药大辞典》),土大香(《四川中药志》),山八角、臭八角(云南),上八角、断肠草(贵州)。 基源 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野八角的成熟果实。 原植物 白五味子Illicium henryi C.B Clarke var.yunnanensisA.C.Smith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m。 嫩株红棕色,微具棱,后渐变灰白色。叶互生或近对生,稀3~5聚生节上;叶片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10cm,宽1.5~3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窄,下延至叶柄成窄翅,边缘稍反卷,暗绿色,下面灰绿色;中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隆起。 花两性,单生或2~3腋生,常生于枝顶;花淡黄色,花梗长2~3mm;花被片18~23,最大一片膜质,长圆状披针形至舌状,长9~15mm,宽2~4mm;雄蕊16~28,长2.5~4.2mm,花丝舌状;心皮8~13,花柱钻形。果梗长5~16mm;蓇葖果8~13,长1.1~20cm,宽6~9mm,先端具长尖头。 种子圆球形,微扁,长6~7mm,亮褐色。花期3~4月。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300~4000m的水沟、溪谷、沿江两岸的湿润杂木林或丛林中,也有小片纯林。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云南。 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 。【化学】: 含二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成分五味子酚(Schisan henol)、翼梗五味子酯(Schisanhenrin)、翼梗五味子酯B(Schisanhenrin B)和三萜类化合物翼梗五味子酸(Schianhenric acid)、南五味子酸(Kadsuric acid)[1]。 从河南信阳及湖北恩施产的吊吊果果实中分出第1个四氢萘木脂素——恩施辛(Enshicine)(1)。四川宜宾产的吊吊果果实中除含恩施辛外,还分离得到另外6个四氢萘木脂素化合物。 其中两个鉴定为表恩施辛(Epienshicine)(2)和五味子酮(拟)(Schisandrone)(3);另外四个为新化合物,为五脂素A(Wulignan A1)(4)、五脂素A2(Wulignan A2)(5)、表五脂素A1(EpiwulignanA1)(6)和表五味子酮(拟)(Epischisandrone)(7)。这四个新化合物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白血病P-388细胞的活性[2]。 从吊吊果的茎中分出一四氢呋喃木脂素。吊吊果辛(拟)(Henricine)[3]。 (1)R1+R2=CH2.R3=H (3)R1-H.R2=R3=CH3 ![]() (5)R1=CH3.R2=R3=H (6)R1=R3=H,R2=CH3 (7)R1=H,R2=R3=CH3 参考文献 [1]Phytochemistry 1984;23(5)∶1143 [2]化学学报1988;46(5)∶483 [3]Planta Med 1986;52(6)∶493 。【药性】:性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果:酸、甘,温。根、茎:辛、温。” 功效 果:敛肺补肾,涩精止汗。根、茎:舒筋活血,止痛生肌。 主治 果:咳嗽,食欲不振,自汗,盗汗,神经衰弱,肾虚腰痛。 根、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果3~9g,根、茎60g,每服15~20m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