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芬反论
有极少数物品,当其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对该物品的需求量不仅未因价格下降而增加,而且反而较价格下降前减少。 这种现象,在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吉芬反论”。因为这种现象是违反价格下降会引起对该物品需求增加的一般需求规律的。“吉芬反论”一词因英国经济学家吉芬(Robert Giffen)而得名。吉芬在1845年的爱尔兰饥荒中发现,虽然马铃薯价格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马铃薯的消费。 这是由于饥荒造成爱尔兰农民的实际收入剧烈下降,不得不增加劣质品的消费。 吉芬反论所指的物品,也称“吉芬物品”,它属于劣质品。当然,劣质品和吉芬物品都是指人们的实际收入提高后对该物品的需求反而减少;当其价格下降时,其替代效应会导致对该物品的需求增加,而其收入效应则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导致对该物品的需求减少,两者是反方向的;就这些性质说,两者是共同的。但当劣质品价格下降时,其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因而其净结果是需求量仍然有所增加;而吉芬物品价格下降时,其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因而其净结果是需求量反而有所减少,这是两者所不同的。 所以,吉芬物品一定是劣质品,但劣质品并不一定都是吉芬物品。参见“劣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