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驺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驺虞zōu yú传说中一种仁义的神兽,形容施行仁义。《说文》:“白虎,黑文,尾长于身,食自死之肉,名曰驺虞。有志信之德,不食人。”三国吴·陆机《鸟兽草木虫鱼疏》:“驺虞,即白虎也。文异,尾长于身,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君王有德则见也。”(引自《太平御览》卷八九○)李白《梁甫吟》:猰㺄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李绅《虎不食人》:尔效驺虞护生草,岂徒柔伏在淮淝。 驺虞 驺虞《诗经·召南》篇名。此为赞美猎人技艺高超的诗。全诗三章,章三句。《毛诗序》以为该诗写田猎以时,“庶类蕃殖”,是赞美“文王之化”。《毛传》云:“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三家诗则认为驺虞是天子掌鸟兽的官。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此诗陈古刺今,以古之“良臣之众盛”,“伤圣泽之不逢”。众说纷纭,迄无定论。 ☚ ">何彼 柏舟 ☛ 驺虞
这是一首歌颂猎人的诗。 诗分二章,以咏其事。 首章写一个猎者在一个茂密的芦苇丛中,眼观四方,手持弓箭,静静地注视着野兽的动静,不多时他发现一群小野猪跑来,便搭弓射箭,百发百中,一连射中了五只小野猪。诗人目睹猎人心明眼疾手快,武艺高强,不禁赞叹,拍手叫绝: 好呵好呵,驺虞射技真高! 二章换了场面,改了所射对象,在蓬蒿丛生,漫无边际的原野,猎人目睹一群小野猪跑过,拉弓射去,一连射中五只小野猪,射技之高,令人赞叹不已! 全诗两章,通过猎人射技高强的叙写,热烈地称颂猎人。 诗二章,章法结构,所述内容基本相同,先述原野草木繁茂的自然环境,次写猎人的射技,而后对猎人加以赞美。顺序自然,因果分明,颇有水到渠成之感,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驺虞
【注释】 ①茁:草木初生时壮盛的样子。葭(jia加):芦苇。壹:借为“一”,一下,刚一。发:读为“拨”,拨开。“发”、“拨”同声,古系通用。豝(ba巴):小母猪。②于嗟:叹词。于:同“吁”。驺虞:官名,负责管理畜牧之事。③蓬:草名,即蓬蒿。豵(zong宗):一岁小猪。 【译文】 这片芦苇长得真茁壮,刚一拨开,就见五头母猪横冲直撞。哎呀呀,真跟那牧场官没两样! 这片蓬蒿长得真茁壮,刚一拨开,就见五头小猪瞎哼乱嚷。哎呀呀,真跟那牧场官没两样! 【集评】 清·刘沅:“咏叹有余情,真至文也。”(《诗经恒解》卷一) 【总案】 对这首诗的解说,分歧较大,有两种意见甚至针锋相对:一说诗是赞美驺虞(解作猎人)的,一说诗是讽刺驺虞(解作牧官)的。这里依从后说。由于牧官常常欺负牧人,牧人恨之入骨,因此一看见母猪小猪,便把它们同牧官联系起来,予以嘲讽和诅咒。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牧人的反抗精神。 《驺虞》彼茁者葭,(一) 芦苇长得密麻麻, 壹发五豝,(二) 他发箭射中那大猪, 于嗟乎驺虞!(三) 嘿,好本领的猎人呀! 彼茁者蓬,(四) 蓬蒿长得密麻麻, 壹发五豵,(五) 他发箭射中那小猪, 于嗟乎驺虞! 嘿,好本领的猎人呀! 注 释 (一)朱熹:“茁,生出壮盛之貌。葭,芦也,亦名苇。” (二)马瑞辰:“壹发五豝,壹发五豵,二壹字,皆发语词。” 朱熹:“发,发矢。” 毛亨:“豕牝曰豝。” 焦循:“豕本大腹,而牝豕之腹尤大。二岁之豕,大腹著见,故称豝。而牝豕亦称豝亦义之相通者也。豕之为物,一岁即大,不待二岁始能把持矣。” (三)王应麟:“贾谊《新书》:‘驺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兽者也。’” (四)毛亨:“蓬,草名也。” (五)朱熹:“一岁曰豵,亦小豕也。” 注 音 驺zou邹 茁zhuo浊 葭jia家 豝ba巴 𫏁zong宗 驺虞彼茁者葭, 壹发五豝, 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 壹发五𫏁, 于嗟乎驺虞! 春天刚出生的芦苇长得茁壮,一位年轻猎人,举箭一发射中大猪上,唉呀! 这位猎人射技真高强! 刚出生的蓬蒿长得茁壮,一位年轻猎人,举箭一发射中小猪上,唉呀! 这位猎人射技真高强! 《驺虞》二章,章四句。这首诗历来学者说法不一。《诗序》谓写田猎以时,使 “庶类蕃殖”,以赞美“文王之化”。又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曰:“猎不尽杀也。”从全诗的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歌颂猎人的诗。 本诗一章以刚出生的芦苇长得茂盛起兴,赞美这位猎人射技高强,诗中说:“壹发五豝”。二章描写蓬蒿长得茁壮,赞美他的射技高强,诗中歌曰: “壹发五𫏁。” 学者对这首诗解释不同,分歧的意见在于对诗句“壹发五豝”、“壹发五𫏁”及对词语“驺虞”的理解上。从这篇诗的思想内容看,“驺虞”应为猎人,而不是兽名; 是美而不是刺。《鲁诗》、《韩诗》均释“驺虞”为“天子掌鸟兽之官。”这是说“驺虞”在古时是从事打猎事业的。又贾谊《礼篇》曰:“驺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兽者也。”今人鲍昌于1978年6期《南开大学学报》释之说:“虞字最原始意义,其字从虍从吴。虍是虎文的象形;吴字从大口,含意为大声说话或喧哗。虞字可会意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这正是古代猎人的形象。”又说:“驺字从马刍,故驺以刈草饲马会意为 ‘厩御’,亦即指饲养牲畜的人,所以后来就把他们相提并论,出现了 ‘驺虞’。”从上述可知,古今将“驺虞”释为猎人(或掌管鸟兽的小官),还是不少的。 这首诗是美还是刺?意见分歧在于对“壹发五豝”、“壹发五𫏁”两句诗的解释上,认为刺的,将两句诗意理解为: 是为牧猎官放牧的五只小猪,小牧童一看到小猪,就联想到牧猎的欺凌打骂,因此认为此诗是刺奴隶制社会的残酷现实; 认为美的,将两句诗意理解为:小猎人一发射中大猪上、小猪上,是赞美猎人射技高强。此说符合诗的本意。这两句宋朱熹解释说:“中必叠双也。”此说可信。诗中的“五”,古汉语多用于约数,形容很多,“发五豝”、“发五𫏁”,是指射得多,正因为射得多、射得准,故赞美猎人的本领。诗中第一章写猎人射中的是“豝”(大猪),第二章写猎人射中的是“𫏁”(小猪),这是说猎人射中的目标越来越小,最后连小猪也被射中了,说明猎人射技高,赞颂他。《大司马职注》:“一岁为𫏁, 二岁为豝。” 诗中二章首句“彼苗者葭”、“彼苗者蓬”,二句通过描写刚出生的芦苇和蓬蒿长得茁壮,比喻这位猎人不但本领高强,而且年轻。 驺虞
【注释】①茁:繁茂。葭(jiā):芦苇。②壹:即一。发:射箭。豝(bā):二岁的野猪。③于嗟乎:叹词。表示赞美。驺(zōu):为王公贵族养马并管驾车的人。虞:管理苑囿的小官。④蓬:蓬蒿。⑤𫎆(zōng):一岁的野猪。 【鉴赏】这是赞美诸侯田猎之诗。 周代春秋时期,诸侯也辟有苑囿。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梁惠王的苑囿方圆有四十里,可见诸侯苑囿范围之广。在苑囿里,草木繁茂,灵禽飞鸣,走兽出没。国君经常前往苑囿观赏娱乐。游兴浓时,国君则乘坐马车,追逐野兽,以显身手。 全诗两章。每章首二句赞美国君精湛的射艺。一章说:在繁茂的芦苇中,潜藏着许多野兽。国君拉满弓弦,只发一箭,就射中五头大野猪。二章说:在繁茂的蓬蒿中,潜藏着许多野兽。国君拉满弓弦,只发一箭,就射中五头小野猪。此诗以夸张的手法,赞美国君高超的射艺。每章末句赞美“驺虞”的配合之功。国君田猎须有“驺虞”相助。“驺”即“趣马”,“虞”即“虞人”。《礼记·月令》:“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命仆及七驺咸驾。”贾谊《新书》:“虞,囿之司兽者也。”戴震《毛郑诗考正》:“驺与虞田猎必共有事,《诗》因而兼言两官耳。……叹美驺虞,意不在驺虞,所以美君也。壹发者,君也。”国君在田猎之时,趣马御车,技艺娴熟;虞人驱兽,动作敏捷。由于配合默契,故而国君能“壹发五豝”、“壹发五𫎆”。 《诗序》说:“《鹊巢》之应也。……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其意是说,从《召南》第一篇《鹊巢》至最后一篇《驺虞》,都体现了文王后妃之化。因而将“驺虞”训作“不食生物”的义兽。由于君王像义兽一样仁厚,故能按时田猎,而且不肯多杀生物。这种说法显然有违诗意。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小序谓‘《鹊巢》之应’,《毛传》以驺虞为义兽,谬并同。……此为诗人美驺虞之官克称之职也。若为美文王仁心之至,一发五豝,何以见其仁之至耶?”姚氏谓“美驺虞之官克称其职”虽未中的,但批驳《序》、《传》之说则非常有力。陈子展《诗经直解》说:“《驺虞》,为有关春日田猎驱除害兽,举行一种仪式之诗。”此说虽新,但恐非诗意。 驺虞彼茁者蓬, 壹发五, 于嗟乎驺虞! 《召南·驺虞》是一首反映奴隶社会被压迫者恐惧、悲愤的痛楚心理的童谣。 认识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对“驺虞”的理解。《玉篇》: 驺虞是义兽,“至德所感则见”。《广雅》:“驺虞尾长于身,西方之兽也,不履生草,食自死之肉。”《毛传》也说,兽名,白虎黑文,不食生物。这些都荒诞不足取。有“驺虞”是厩御、故养畜牧之人的说法,但较为笼统,没有搞清楚是什么人。还是《韩诗》解释得正确,谓为给天子掌管鸟兽之官。地位不高,却也不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大抵相当于唐代的“五坊小儿”,狐假虎威,可以穷凶极恶地肆虐。“葭”指芦苇,“蓬”指蒿莱,二者对仗互文。“发”读为拨;“”和“”都是仔猪的意思。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年龄只有八、九岁模样的放猪奴隶正急得满头大汗。他丢了五只小猪,这可是要命的大事。他是在牧猎官的辱骂和鞭挞中生活过来的儿童,一见到驺虞那张似乎要吞噬一切的冷冰冰的脸,他的心就战栗,肌肉就痉挛。一想到丢猪的事,他身上还没有愈合的伤口又在作疼。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阵阵吹拂,茂密茁壮的芦苇和蓬蒿舒展着细长的腰肢微微地左右倾斜。牧猪娃突然从几声尖细的叫声中听到了希望,他用满是茧子的小手使劲地拨开一层层芦苇,摔了一跤,支撑起瘦弱的身体不顾一切地继续前行。他憔悴蜡黄的小脸泛起淡淡的红光,发现了! 发现了! 五只小猪一只不少。“于嗟乎”,感叹词,意即呜呼。小牧童对牧猪官又恨又怕,找到了猪仔,他那紧张而恐惧的心理才松驰下来。于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童谣问世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儿童劳动生活的诗篇大体有两种意境。第一种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末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对儿童劳动生活的赞美,写出了田园生活中一味自得的乐趣和淳朴可爱的人情风尚。第二种如顾况《囝》:“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视如草木。……”这是对残酷的阶级压迫的控诉,一曲令人心悸的童奴凄苦激愤的悲歌。《召南·驺虞》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也存在于这第二种之中。钱钟书先生说:“西洋文学里牧歌的传统老是形容草多么又绿又软,羊多么既肥且驯,天真快乐的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干净土里谈情说爱; 有人读得腻了,就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觉得遗漏了一件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阶级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宋诗选注》)。”可喜的是,早在先秦的童谣中就出现了代表周朝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狗的形象一—驺虞。《召南·驺虞》一方面有着一般田园诗的风景和人情——一望无际的茂密的芦草和牧猪娃发现丢失的仔猪的喜悦,另一方面则有着周朝贵族的爪牙给予童奴心理上带来的何等苛酷的重压。尽管驺虞形象没有在诗中直接出现,但他作为可怜的牧猪娃心中须臾不离的恐怖的记忆,能给读者带来多少血腥的联想。这种潜形象的审美价值与《硕鼠》、《伐檀》等直接暴露统治阶级的作品相映成趣,体现出《召南·驺虞》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此篇抓住了儿童做错事怕大人责骂的普遍心理,把它放在阶级压迫的特定人际关系中去表现,其现实主义意义便愈发显得强烈突出。 宋代的李仲蒙曾对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作出了精当地概括,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胡寅《裴然集》)“彼茁者葭”是叙物,但里面包含着牧猪娃找不到仔猪的焦急心情;“壹发五”也是叙物, 但里面充满了牧猪娃找到仔猪后的惊喜之感。面对茁壮茂密的芦草,牧童先是觉得碍事、讨嫌,当发现仔猪后,他又感受到芦草的美了。同样,拨开苇丛,看见目标,牧童先是一阵欢欣涌上心头,紧接着一想起驺虞那狰狞的面部、长长的皮鞭,热情旋即便冻结了。童谣通过客观景物的描绘,烘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情景相生,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使得千百年后的读者,依然从它那经济的语言中得到丰富的艺术享受。 另外,“驺虞”的读法,在诗中也有变化。据学者考证,前一章“驺虞”叶“葭”、“”, 应读为“驺牙”; 后一章“驺虞”则叶“蓬”、“”, 应读为“驺吾” (音翁)。《正字通》:“驺虞”或作驺吾驺牙。 驺虞zōu yú传说中不食生物的黑纹白虎。李贺《猛虎行》:“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驺虞 驺虞〔原文〕 ☚ ">何彼 邶风 ☛ 驺虞 驺虞zōuyù古代传说中的义兽。《召南·驺虞》一章: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毛《传》:“茁,出也。葭,芦也。豕牝曰豝。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发也。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一说:官名。许慎 《五经异义》载 《韩》《鲁》说:“驺虞,天子掌鸟兽之官。”一说:驺为天子之囿,虞者官名。王先谦《集疏》:“《鲁》说曰: ‘驺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兽者也’。” ☚ 驹 柘 ☛ 驺虞 驺虞掌管天子苑囿鸟兽的官。zǒuyù。《召南·驺虞》一章:“于嗟乎,驺虞!”《鲁诗》说: “驺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兽者也。”王先谦《集疏》: “贾谊云:‘驺者,天子之囿也。’ 盖文王受命后,于西都畿内为囿,以供田猎。驺是囿,虞是司兽之官。”一说:一种义兽。毛《传》:“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 ☚ 祈父 终南 ☛ 驺虞 驺虞《诗经》篇名。上古行射礼,天子所奏之乐章。《周礼·春官》:“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𡖖大夫奏《采蘋》,士奏《采繁》。”司马相如《上林赋》:“射《狸首》,兼《驺虞》,弋玄鹤,舞干戚。” ☚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九画】 ☛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異物部 > 動物 > 騶吾 > 騶虞 騶虞 zōuyú 即騶吾。 驺虞 驺虞既是兽名,也是古乐名。《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 ☚ 陬互横啎 崪兮直上 ☛ 驺虞传说中一种仁义的神兽,形如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不食生物,不踏生草,君王有德则出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