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马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马光 【生卒】:公元1019—1086年 【介绍】: 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宋仁宗宝元进士。曾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谰院、龙图阁直学士、门下侍郎(副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等职。 他除主编《资治通鉴》外,还著有《司马温公文集》、《稽古录》等传世。司马光同王安石在治国理财上意见不同。 王安石主张抑兼并,他则反以贱凌贵,主张维护地主阶级的等级制,保护豪门世族利益;王安石主张变更旧法,他向神宗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宋史·司马光列传》)王安石说:“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他反驳说:“此乃桑羊欺汉武帝之言,……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司马温公文集》、《八月十一日迩英对问河北灾变》)在他看来,所谓善理财,不过是“头会箕敛以尽民财”而已。 他把管理国家财政工作称为“治财”。 主张“养其本而徐取之”。他说,“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不善治财者反此”。 他强调保养财源,通过民富达到国富。“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论财利疏》)在财政支出方面,他提出“减损浮冗而省用之”。即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节约开支。他指出宋王朝初疆域狭隘国势困难,财政收支本应不足,但事实上却是有余,而后来疆域扩大局势安宁,财政收支本应有余,而事实上不足,其原因是官员多而又浪费大,宗戚贵臣假公济私,挥霍公财。 “惟意所欲,无复分限,以豪华相尚,以俭陋相訾(讽刺俭朴),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是以经费不足,则请求无厌,丐贷不耻,甚者或依凭诏令,以发府库之财,假托供奉以縻县官之物,真伪莫辨,多少不会”。(《论财利疏》)他还揭露当时上自朝廷的各种办事机构、各路各州各县的政府、下至仓场库务的长官,凡是有关纠纷官司、征税劳役、钱谷来往等事务通过他们的手经办时,没有钱贿赂事情根本办不成,所以百姓破家荡产并不都是赋税徭役造成的,多半是官吏敲榨光的。 并指出:“在上者简居而加省警、在下者侵盗而恣为奸利,是以备有营造贸买,其所费财物十倍于前,而所收功利曾不一二,此国用所以尤不足者”。他建议设置“总计使”管理国家财政,量入为出,控制支出。 (同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