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变态心理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变态心理学 也称“病理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在对此进行描述、分类、解释的基础上,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并且探求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变态,相对于常态而言。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变态心理学不仅研究不正常的心理过程,还要研究人格特征的病理状态、智力的病态畸形,即包括非精神病人催眠状态或其他特殊意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的行为及心理异常。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一切临界状态与人格特征。 海外学者强赣生先生在《变态心理学》(1987)一书中指出,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四次变革过程: ❷ 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特的演变。他对这门学科最大的贡献是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搭起桥梁。 目前,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基本上沿著这些方向前进,但还不十分成熟,许多异常现象还得不到圆满的解释。近年来,结合临床的实验心理学开始起步,心理生物科学和交叉文化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迅速发展,对心身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对心理影响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为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变态心理学同时为社会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变态心理学在文艺学、美学的领域里,为人们对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开拓了道路。 变态心理学认为,艺术家先天气质特异,生活理想特殊,易和现实发生冲突,导致心理病态,获得一种特殊的创造力。这种敏感的情绪及心态,使他的创作带有强烈的反传统反社会倾向,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人的创作。 审美及创作,不同于科学家那样需要清醒的理智,某种恰到好处的变态心理甚至会使创作者和欣赏者敏感地把握每一刻稍现即逝的情绪及信息,从而走入一种物我合一的癫狂状态。弗洛伊德创精神分析学,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把握文艺心理学,影响深远。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的《变态心理学》,运用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解释文艺创作及某些作品中的心理现象。80年代,吕俊华出版了《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此外,还有郑维廉、黄海的《变态生命的心理分析》(1991)、王维亮主编的《变态心理学》(1987)等专著。译著有印度S·K·曼格尔著的《变态人格心理分析》(1988)等问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