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厘金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厘金税 晚清时开征的一种商税。 始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当时,清政府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军费激增,为筹措军饷,解决财政困难,在扬州帮办军务的刑部侍郎雷以诚派人于扬州的仙女庙(今江都县江都镇)、邵伯、宜陵等镇对过往的粮米课以1%的捐税,以助军饷。 因收入很大,其后两三年,清政府在全国推行这一做法,并将课税对象从粮米扩展到几乎所有货物。 厘金的课税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坐厘,也称“板厘”为落地税形式,抽税于坐商;二是行厘,也称“活厘”。为通过税形式,抽税于行商。因政府对厘金税的征收办法无统一规定,征收所得并不上缴,而是直接用于各地军饷,所以弊病极多。 各地随意设卡,产地、通过地、销地反复征收。税率也不统一,一般均在4-5%,高的达20%,加之税吏任意勒索中饱私囊,严重地阻碍了商品流通。 厘金税本为战时助饷的临时措施,但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不但没有废止,反而越收越多,1910年收入超过海关税,几与田赋相等。1931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取消厘金,以统税代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