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卵巢非赘生性囊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卵巢非赘生性囊肿 卵巢非赘生性囊肿是一种潴留囊肿,临床可分为功能性卵巢囊肿(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卵泡膜黄素囊肿),炎症性卵巢囊肿,多囊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功能性卵巢囊肿中黄素囊肿常有持续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周期延长,而滤泡囊肿和卵泡膜黄素囊肿多无临床症状;炎症性卵巢囊肿可有腹坠腰酸症状;多囊性卵巢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不孕、多毛、肥胖等症;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常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常伴有月经异常和不孕。当囊肿破裂或扭转时可引起一侧下腹突然剧烈疼痛。本病属中医学“症瘕”范畴。 〔病因病机〕 不同类型的囊肿其病因病机不同。滤泡囊肿多是由于成熟卵泡不破裂,或闭锁卵泡持续增长,使滤泡腔液体潴留所致;黄素囊肿是由于囊性黄体持续存在或增长,或黄体血肿含血量较多,血液被吸收后、液体增多潴留而成;卵泡膜黄素囊肿是由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或卵泡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增强引起卵泡膜细胞黄素化所形成;炎症性卵巢囊肿是由于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或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穿通使渗出液积聚,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汁被吸收液化,或因卵巢周围炎使滤泡破裂受阻而形成或滤泡破裂时感染,导致炎性积液、积脓,均可形成炎症性卵巢囊肿;多囊性卵巢的发生已有专章论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由于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所形成。 中医学认为不外乎是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瘀互结、阻于冲任胞脉,日久而成症瘕。 〔西医诊断标准〕 一、功能性卵巢囊肿 (一)滤泡囊肿 1.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少数可有月经过多或过频。囊肿达5~6cm时可有下腹部坠胀或不适感,偶发囊肿破裂或扭转时可引起下腹部剧痛,甚或休克等。 2.妇科检查:囊肿小不易被查出,稍大时可在附件区触及囊性肿物,一般直径<5cm,偶尔达7~8cm,活动性良好,多为单发。 3.B超检查:发现附件区有壁薄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常<5cm。 (二)黄体囊肿 1.常有持续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月经周期延长。偶发破裂或扭转时可引起一侧下腹剧痛,甚或休克。亦发生于妊娠早期,一般至妊娠3~4个月便缩小或消失。 2.妇科检查:囊肿小时不易查到,较大时可在附件区触及一囊性肿物,多为单侧,一般直径<5cm,偶可达10cm。 3.B超检查:在附件区可见壁薄光滑的液体暗区,一般直径<5cm。 (三)卵泡膜黄素囊肿 1.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常有妊娠、葡萄胎、绒癌或应用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的病史。 2.临床除葡萄胎或绒毛膜癌症状外,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感下腹沉重,下坠或隐痛,偶发生蒂扭转或破裂引起下腹剧痛及休克等。 3.妇科检查,可在双侧附件区扪及圆形壁薄的囊性肿物,大小不等,一般直径在6~12cm,大者直径可达20~25cm。随著葡萄胎或绒毛膜癌治愈或分娩后可逐渐自然消失。 4.尿HCG(+)。 5.B超检查:可在双侧附件区探到较大的壁薄光滑的液性暗区,同时或有宫内妊娠囊或滋养细胞疾病的征象。 二、炎症性卵巢囊肿 1.多有盆腔感染病史; 2.可有下腹坠而隐痛,腰酸痛症状; 3.妇查时子宫活动性差,一侧或两侧附件区可触及活动受限的囊性肿块,常有压痛; 4.B超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探到液性暗区、表面光滑或界限不甚清晰。 三、多囊性卵巢囊肿 详见多囊卵巢综合征。 四、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1.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2.月经失调。 3.不孕。 4.囊肿破裂时突发一侧下腹剧痛。 5.妇查:子宫常后倾固定,子宫骶韧带处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触痛硬结。两侧附件区常触及活动性差,触痛明显的囊性肿物,囊肿在经期迅速增大,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 〔鉴别诊断〕 1.非赘生性囊肿之间进行鉴别: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一般<5cm,多为单发,临床很难鉴别,但前者多无临床症状,囊肿多在4~6周自行消退;黄体囊肿常有月经淋漓不断或月经周期延长,可发生于妊娠早期,一般至妊娠3~4个月便缩小或消失;卵泡膜黄素囊肿多见于双侧,囊肿通常>6cm以上,多在葡萄胎或绒癌或双胎妊娠后发现,亦有发生在应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常在原有葡萄胎、绒癌治愈后或分娩后逐渐渤消退;多囊卵巢多表现为双侧卵巢增大,但常有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炎症性囊肿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均多为双侧,活动性差,压痛。但前者表现为下腹不适,隐痛下坠,腰骶部酸痛,后者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因此临床亦不难鉴别。对于无症状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临床和炎症性囊肿很难鉴别。 2.卵巢囊肿:临床多无症状,易和非赘生性囊肿相混淆,但本病囊肿一般直径>5cm,多为一侧,而且定期检查时囊肿不能自行消退,反而逐渐增大。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寒凝血瘀 下腹隐痛,冷痛,得热痛减,腰骶坠痛,或痛经,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月经后期,经色紫黑有块,不孕等,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紧。一侧或双侧卵巢有囊肿。 二、湿热血瘀 两侧少腹疼痛,腰骶坠痛,或痛经、经期发热,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胸闷,呕恶,或停经后阴道流血,色暗红,有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一侧或双侧卵巢可触及囊性肿物,或有压痛。 三、痰湿血瘀 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卵巢囊性包块,可有压痛或无压痛,或伴有不孕,月经不调、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胸闷呕恶,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脉滑。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因功能性卵巢囊肿多能自行消退,临床可无需治疗,可以密切观察,定期随访。若属卵泡膜黄素囊肿,则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方法或停用促排卵药物,若属滋养细胞肿瘤则治疗原发病。 2.炎症性囊肿可行抗炎治疗。 二、中医分型治疗 1.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丸加味。 茴香15g 炮姜15g 元胡15g 五灵脂15g 没药15g 川芎10g 当归20g 蒲黄15g 官桂15g 荔枝核15g 赤芍15g。 加减:腰骶部酸痛者加川续断15g,杜仲15g,寄生15g;有囊肿者加三棱15g,莪术15g,穿山甲15g;不孕者可加紫石英15g,仙灵脾15g,鹿角霜20g;经血块多者加茜草15g,牛膝10g。 2.湿热血瘀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 丹皮15g 生地20g 黄连10g 红花15g 桃仁15g 元胡15g 黄芩15g 败酱草20g 红藤20g 薏苡仁20g 丹参15g 赤芍15g。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姜半夏10g;带下多色黄有异味者加白头翁15g,苦参15g,鱼腥草20g;发热者加连翘15g,柴胡10g,有囊肿者加夏枯草15g,昆布15g,三棱15g,莪术15g。 3.痰湿血瘀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15g 茯苓20g 丹皮15g 桃仁15g 穿山甲15g 海藻15g 昆布15g 牡蛎25g 陈皮10g 炙甘草10g 苍术15g。 加减:月经过多者加茜草15g,海蛸30g,三七粉10g(冲服);有包块或痛经者加三棱15g,莪术15g,水蛭15g,夏枯草15g;手足不温者加仙灵脾15g,巴戟天15g,补骨脂25g。 三、手术治疗 若定期检查发现囊肿逐渐增大,疑为病理性囊肿或囊肿破裂或扭转经保守治疗,病情不缓解时可以行剖腹探查术,修补或切除卵巢,术后应用抗菌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四、其他疗法 1.灌肠疗法: 2.针刺疗法:曲池、阴陵泉、三阴交、带脉、八髎(交替取一对),每日1次,留针15分钟。用于慢性输卵管炎或炎症性囊肿。 3.外敷疗法: 五、中成药 1.妇保冲剂:每次30g,每日2次,冲服。具有益肾和血,理气止痛的作用。 2.桂枝茯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活血化瘀、消症散结之功效。 3二陈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化痰燥湿之功效。 五、单方验方 1.紫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用于绒癌和恶性葡萄胎的治疗。 2.天花粉50g,牙皂粉30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天花粉0.25g,牙皂粉0.15g。外用。置于阴道后穹窿,用于滋养细胞疾病的治疗。 六、饮食疗法 1.槐花10g,苡米30g,冬瓜仁20g,大米适量。将槐花、冬瓜仁水煎成浓汤,去渣后,再放入苡米及大米同煮成粥服食,每日2次。宜常服。具有益气祛湿作用。 2.海藻60g,核桃4只打碎(连壳及肉),将上2味加水600ml共煮,食核桃肉喝汤,每日1剂,可连服。可抑制肿块生长,帮助消块。 3.益母草20g,香附10g,鸡蛋1个。将上3味加水600ml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现代研究〕 紫草有明显抗垂体促性腺激素及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有抑制作用,对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有一定治疗作用;莪术能直接抑杀癌细胞,其瘤菌尚具有主动免疫保护作用,还对动物的自体血液和血块有较好的促吸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