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度尼西亚货币政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度尼西亚货币政策 印度尼西亚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印度尼西亚货币政策的总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稳定币值放在首位。 在50~60年代,印度尼西亚经历了高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给印度尼西亚卢比对内对外大幅度贬值造成了压力。因此,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采取的首要对策就是稳定货币。一方面,1965年12月,印度尼西亚实行了重大的货币改革,以1000旧卢比兑换1个新卢比。印度尼西亚从1969年开始实施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基本都执行以稳定币值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在70年代初,世界范围的商品市场繁荣给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出口产品带来了有效收益。特别是1973年的石油价格上涨,使印度尼西亚石油出口增长,改善了其国际收支。而在1973~1974年,印度尼西亚出现了高达31%~41%的通货膨胀,印度尼西亚金融当局立即采取了紧缩措施,控制货币增长,压缩信贷。但是,由于货币大幅度地贬值,使公众对国家政策失去信心,这些努力没有很快见效。1978年,印度尼西亚再次受到卢比贬值的通货膨胀的冲击,印度尼西亚政府努力推行稳定经济发展计划,同时再次实行了紧缩的金融政策和有节制的财政政策。如:控制M1的增长,临时冻结物价、对卢比实行浮动汇率管理。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还采取了一些直接控制方法: 但是由于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工具也不够多,所以,印度尼西亚主要是采取了直接控制的体制,其手段主要是限制贷款的最高额,控制存款、贷款利率,实行利息补贴,统一外汇管理等。这种货币体制虽然有利于稳定国内的通货膨胀,但不利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限制了国内商业银行的积极竞争,也不利于发展市场化的调控体制。 80年代初,当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严重影响印度尼西亚的宏观经济时,印尼政府下决心开始金融改革,试图以间接的货币管理体制来代替旧体制,同时将过去的以信贷规模控制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利率控制目标的货币政策。此后,印尼中央银行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印度尼西亚的金融改革加强了国内金融业的竞争,利率水平趋于合理,国内卢比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总额不断增长。新的货币市场证券增加了金融当局管理控制货币和准备金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国内的货币市场,随著金融改革的深入,印度尼西亚逐步走向了市场化的管理体制,为其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较好的基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