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卤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卤碱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卤盐、寒石(《吴普本草》),石硷(《本草衍义补遣》),卤干(习称)。 基源 卤碱系卤水或卤块(固体卤水),经加工熬制成固体。主为水氯镁石(MgCl2·6H2O)及其变种(MgCl2·4H2OMgCl2·2H2O及Mg(OH)Cl)组成。 历史 卤碱最早记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其名曰:“鹹有二:音咸者,润下之味;音减者,盐土之名,后人作礆,作硷,是矣。”《别录》载:“卤碱生河东(今山西夏县)池泽。”当时已知卤碱是来自盐池。陶弘景云:“今俗不复见卤碱,疑是黑盐。”所谓的黑盐可能是现今所谓的卤块。陶氏又云:“卤碱,是煎盐釜下的凝渣。”李时珍谓:“卤盐与卤碱不同。……凡盐未经滴去苦水,则不堪食,苦水即卤水也。卤水之下,澄盐凝结如石者,即卤碱也。 ”已分清卤盐与卤碱不是一物。卤盐可能是现习称的盐卤是制卤碱的中间体,尚未提取氯化钠等液体。综合以上所述,与现今卤碱制法基本吻合。 产地 主产天津汉沽和塘沽地区;中国沿海诸省及内陆湖泊、盐井亦产。 。【生药】:鉴别 性状 卤碱呈团块状。 可见到分层现象,一般分为三层:上层较薄,表面皱缩不平;灰色或灰褐色。中层较厚,具垂直柱状或蜂窝状;白色或灰白色;有弱玻璃光泽。 底层较中层薄,灰白至白色;致密土状物,光泽暗淡。用手敲之有空声,触之有疏松感。 有潮解性。气徽,味咸苦。 卤碱溶解于水有滋滋声并发热。 理化 取卤碱溶于水中,滤过,取滤液: ❶ 加硝酸使成酸性后,加硝酸银试液,即发生白色凝乳状沉淀。 ❷ 取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 加工炮制 取卤块用水洗净,打碎放入盒内,每盒以1~1.5kg为宜,稍加热融化,用6层纱布或两层白布过滤,将滤液煎熬,再加等量水,用急火煎熬,保持沸腾状态,切勿搅拌,待水分蒸干,刺激性气体挥尽,并由深褐色液体变成白色固体,即为卤碱。煎熬约需1.5~2小时。每1kg卤水可熬卤碱0.2kg。 贮藏 密闭,干燥保存。 。【化学】: 主含Cl-、Mg2+、Na+、K+、Ca2+和 由于来源不同,成分有所差异,但其主要成分为镁和氯。镁的含量以海盐卤水中最高,依次为盐碱地卤水、湖盐卤水和井盐卤水。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14 。【药理】:❶ 利尿作用 卤碱(塘沽盐场产)水悬液给兔口服的利尿剂量为0.5及1.0g/kg。 作用在2h后出现,4h达高峰[1]。 毒性 不同产地、不同的熬制时间小鼠po的LD50也不同。一般在3.16~9.26g/kg之间。中毒表现为:呼吸加深频率减慢,迅速奔跑,然后四肢麻痹,重者抽搐。 5~10min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1]。 参考文献 [1] 卫生研究 1973;(4):77 [2] 卫生研究 1973;(4):69 。【药性】: 性味 苦、咸,寒。 《本经》:“苦,寒。” 主治 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皮炎,风热赤眼。 ❶ 《本经》:“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柔肌肤。” ” 用法用量 内服:溶化为水,1~3g。外用:制成膏剂涂搽;溶液点眼或洗涤。 使用注意 ❶ 切忌直接将药粉放入口内服用,以免烧伤口腔粘膜。 ❸ 用时宜由小剂量开始、视反应情况而逐渐增加,但不宜超过最大剂量。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圣惠方》:“治风热赤眼,虚肿涩痛:卤碱30g,青梅27个,古钱21文。新瓶盛,密封,汤中煮一炊时,3日后取点,日三五度。” 单方应用 ❶ 《吉林中草药》:“治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肝炎,高血压,肿瘤:卤碱0.9~3g,溶化为水内服。” ” ” ” ”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卤碱,味咸性走,故能消痰磨积,祛热烦,消渴实热者宜之。肌肤粗者,以汤洗之,顽皮渐退,是即柔肌肤之谓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