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
出自《战国策·魏四》。 战国时代诸侯兼并的战争愈演愈烈,最后形成了强秦对东方六国的吞并之势。可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六国内部仍在互相攻伐。魏王打算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就是一例。 当时魏的大臣季梁认为魏王的作法十分愚蠢,就急忙前来劝谏。 他说,一个人要去楚国,不向南走,却向北行。他的马越好,盘缠越多,车夫的本领越高,离楚国就越远。季梁的本意是以此来比况魏王。魏王想做天下霸主,却依仗强大的军队攻城掠地,“以广地尊名”。 这么做只能与为天下王的目标越来越远。 季梁的目的是为了劝阻魏对赵用兵。这则寓言反映了当时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其中也包含著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的思想。 从客观上看,这则寓言揭示了知与行、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相互悖离的情形。它从反面提醒人们,应注意知与行、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南辕北辙”作为成语,比喻行动和目标相反,也有背道而驰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