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半边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半边莲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别名:急解索,蛇利草,细米草,蛇舌草,片花莲。 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risis Lour.的带根全草。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20厘米。 茎细长,折断时有粘性乳汁渗出,直立或匍匐,绿色,无毛,多节,节上有互生的叶或枝;匍匐茎节上附生细小不定根,根细长,圆柱形,有的旁出须根。叶绿色,无柄;多数呈披针形,少数长卵圆形,长约1~2厘米,平滑无毛,叶缘具疏锯齿。 花单生于叶腋,有细长的花柄;花萼绿色,长6~10毫米,上部5裂,裂片线形,下部呈圆筒状;花冠浅紫色,长约8~10毫米,下部筒状,一侧开裂,上部5裂,裂片倒披针形,偏向一方,花冠喉部裂片连接处有绿色的小凸起物,花冠筒内壁密生毛茸;雄蕊5,聚药,花丝下半部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花桩细柱形,柱头2裂。蒴果,长4~6毫米,基部锐尖。 种子细小,椭圆形,微扁。花期5~8月。 生长于稻田岸畔,沟边或卑湿的荒地。分布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多于夏季采收,带根拔起,洗净,晒干或阴干。干燥带根全草,多皱缩成团。 根细长,圆柱形,带肉质,表面淡棕黄色,光滑或有细纵纹,生有须根。 茎细长多节,灰绿色,靠近根茎部呈淡紫色,有皱缩的纵向纹理,节上有时残留不定根。 叶互生,狭长,表面光滑无毛,多皱缩或脱落。花基部筒状,花瓣5片,臭微,有刺激性,味初微甘,后稍辛辣。以干燥、叶绿、根黄、无泥杂者为佳。主产安徽、江苏、浙江。 此外,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亦产。 味甘、性平。 利水,消肿,解毒。治黄疸,水肿,臌胀,泄泻,痢疾,蛇伤,疔疮,肿毒,湿疹,癣疾,跌打扭伤肿痛。 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服。外用:捣敷或捣汁调涂。虚证忌用。 捣泥,碗内覆之,待青色,以饭丸如梧子大。每服9丸,空心盐汤下(《寿域神方》)。 毒重者一天服两次。并用捣烂的鲜半边莲敷于伤口周围(《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❸ 治疔疮、一切阳性肿毒:鲜半边莲适量,加食盐数粒同捣烂,敷患处,有黄水渗出,渐愈。 ❺ 治时行赤眼或起星翳:鲜半边莲,洗净,揉碎作一小丸,塞入鼻腔,患左眼塞右鼻,患右眼塞左鼻。3~4小时换1次。 鲜半边莲适量,捣烂,敷眼皮上,用纱布盖护,一日换药两次。 ❻ 治黄疸,水肿,小便不利:半边莲30克,白茅根30克。 水煎,分2次用白糖调服(上方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❽ 治无名肿毒:半边莲叶捣烂加酒敷患处。 水煎,连服5天,每天1剂;以后加重半边莲、金钱草2味,将原方去大黄,加神曲、麦芽、砂仁,连服10天;最后将此方做成小丸,每服15克,连服半个月。在治疗中少食盐。 ⑿治湿热泄泻:半边莲30克,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现代临床应用治疗: 半边莲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皂甙、氨基酸。生物碱中主要为山梗菜碱、山梗菜酮碱、山梗菜醇碱、异山梗菜酮碱等。 根茎含半边莲果聚糖,为一种果聚糖。药理实验: ❷ 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作用:从江西产半边莲提得粗结晶半边莲A和B以及煎剂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小量有使呼吸兴奋及血压稍上升的作用,剂量加大则产生持久性的呼吸兴奋及血压下降,能维持5小时左右。对呼吸的兴奋系由于兴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而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所致。 血压下降可能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以及直接抑制心脏之故。大剂量引起的血压下降,可能由于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肌之故。 ❸ 其他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煎剂可使出血时间缩短,体外试验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