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半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半夏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地文、守田,和姑,蝎子草,地鹧鸪,地雷公。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又名:三叶半夏的块茎。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内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包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花期5~7月。 果期8~9月。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 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姜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 清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 外消痈肿。 《本草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一切血症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每服50~70丸,生姜汤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每服30~50丸,姜汤下(《摘元方》)。 ❹ 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1升,和服之(《补缺肘后方》)。 ❻ 治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肘后方》)。 ❽ 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半夏煎醋,含漱之(《本草纲目》)。 ❹ 治疗鸡眼:半夏研末敷于患部。用药前先洗净患部,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胶布。 ❺ 治疗牙痛:生半夏30克,捣碎,置于90%酒精3两中,浸泡1日后即可使用。用时以棉球蘸药液塞入龋齿洞中,或涂擦痛牙周围。 给家兔熟半夏粉剂灌胃或50%乙醇浸出液及水浸剂腹腔注射均能减少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 ❷ 对大鼠实验性硅肺的防治效果:对石英尘大鼠硅肺模型每天或隔天腹腔注射姜半夏1.5‰盐酸提取的混悬液或60%酒精提取液1个月,对硅肺有抑制作用。 ❸ 止吐: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剂3克/公斤,每日2~3次,连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对于阿朴吗啡或硫酸铜所致狗的呕吐,煎剂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生半夏毒性最大,次为漂半夏,再次为生姜浸半夏和蒸半夏,白矾半夏最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