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千屈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千屈菜 【概况】: 异名 败毒草、败毒莲、蜈蚣草、对叶莲(《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千屈菜科千屈菜属植物千屈菜的全草,千屈菜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约4种。 原植物 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粗壮;茎直立,高达1m左右,多分枝,四棱形或六棱形,略被毛。叶对生或3枚轮生,披针形,长4~6(~10)cm,宽1~1.5cm,无柄,有时基部略抱茎。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具短梗;花萼筒状,长5~8mm,具12条细棱,稍被毛,顶端具6齿,萼齿之间有长约1.5~2mm的尾状附属体;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生于萼筒上部,长6~8mm;雄蕊12,6长6短,排成2轮,在不同植株中有长、中、短三种类型;与雄蕊三种类型相应,花柱也有短、中、长三种类型;子房上位,2室。蒴果包于宿萼内,2裂,裂片再2裂。花期7~8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74页.图367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沟边及湿润的草丛中。 分布于中国各地,亦有栽培。 。【生药】:栽培 适于强光、水湿的环境,耐寒性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壤潮湿地为佳。一般作水生或沼泽植物栽培,亦可露地旱栽。多用分株繁殖。 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另行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中。栽种后,注意保持栽地的水湿,经常除草。 冬天须清除枯枝,任其自然过冬。 采集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并含多量铁及胆碱0.026%[1,2]。 其鞣质主要为没食子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3]。 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 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3]。 此外,全草还含酞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酞酸二庚酯、酞酸二壬酯等酯类化合物以及β-谷甾醇和黑麦草内酯(Loliolide)[4]。 参考文献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444 [2]CA 1921;15∶2960 [3]CA 1957;51∶11362b [4]CA 1973;78∶94863u 。【药理】:❶ 抗菌抗病毒作用 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肠一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 花中所含的并没食子酸和绿原酸体外试验对多种球菌、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1,2]。此外对流感病毒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4]。但绿原酸的抗菌作用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5]。 参考文献 [1]Experienta 1977;33(2)∶207 [2]CA 1966;65∶4609f [3]医药科技资料 1972;(4)∶1 [4]CA 1976;84∶160055j [5]CA 1976;84∶130819u [6]CA 1976;84∶55102z [7]药学学报 1965;12∶289 [8]北京市生理科学会196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1964∶147 [9]CA 1971;75∶139258g [10]The Merck Index 9,ed,Merck and Co.,1976∶3497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贵州民间药物》:“寒,甘。”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肠炎,痢疾,便血,血崩,外伤出血。 ❶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湖南药物志》:“治痢疾:千屈菜9~15g,水煎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