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除涝治渍工程
1.低洼地除涝工程。低洼地的特点是地势低平、河道密布,遇到高潮、暴雨、洪水侵袭,圩区内水位居高不下,涝水积滞时间长。近郊菜区、黄浦江沿岸和西部低洼地区排涝一般都采用建造排涝泵站的办法。
5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近郊低洼菜区水系被打乱,加上市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为此开始在近郊菜区的低洼圩区建造排涝泵站,解决排涝问题。1963年,市电力排灌公司成立后,排涝泵站的建设被列入国家计划,一般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国家在经济上给予补助,并实行泵房、进出水池和机泵安装统一设计,使排涝泵站的建设在郊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在西部低洼地区和黄浦江沿岸低洼地区大力发展排涝泵站建设。
80年代,根据“日雨200毫米不受涝”的二十年一遇排涝标准,根据“高低分开,内外分开,洪涝分开”的治理要求,陆续对排涝泵站进行了调整、整顿,淘汰了一部分早期建造、已经老化的泵站,继续兴建了一批排灌两用泵站、纯排涝泵站和泵闸结合工程,使市郊低洼地除涝能力大为提高。
至1996年底止,全市共有排涝泵站927座,装机1 269台套,共计60 031千瓦,控制排涝面积83 097.6公顷。大量排涝泵站建成以后,与其他水利工程设施配套,相辅相成,从总体上进一步提高了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排涝能力一般在日雨量100~176毫米之间。
2.低洼地治渍工程。上海郊区低洼地区地面高程经常处于汛期平均高潮位之下,地面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一般在地面以下0.2~0.3米。每年汛期常受到外河高水位倒灌或入渗,致使地下水位居高不下,遇到汛期多雨或台风暴雨,更形成先涝后渍的灾害。郊区低洼地涝(潜)渍的主要特点是:土壤中水分多,土质黏重板结,通透性差,地温低,肥料不易分解,影响农作物生长,特别是夏熟作物受渍害影响更为明显。郊区受涝(潜)渍影响较严重的低产田约有8万公顷。
综合治理低洼地涝(潜)渍害,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后,郊区通过疏浚河道、开挖深沟以排除田间积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渍害。60年代基本上实现排灌机电化以后,低洼地区在联圩并圩、并港建闸的同时,大力兴建排灌两用机口和纯排涝泵站等工程,为控制内河水位、降低地下水位创造了条件,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从60年代中期开始,郊区低洼地区修筑脊瓦暗沟、开挖“鼠道”、开挖土暗沟、埋设空心砖(瓦管)暗沟等,探索进行暗排、暗降地下水位的途径。至70年代后期,在郊区低洼地实行洪涝分流、高低(田)分治的“大控制、小包围”的两级控制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埋设塑料暗管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上海郊区使用的塑料暗管一般采用聚氯乙烯双螺纹波纹管,直径60毫米,埋管间距蔬菜区为7米、粮棉区为10~15米,总投入资金约500元/亩,成本较大,但施工方便,经久耐用,排水性能良好,治渍效果明显,可促进农业增产,夏粮可增产10%~30%,秋粮可增产5%~10%;同时可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至1996年,全郊区共埋设塑料暗管总长953.47万米,控制耕地面积10 045公顷。
低洼地区,在“大控制、小包围”以后,再在田间开挖排水大明沟,三沟配套,对于降低地下水位、减轻渍害,起了重要作用,是改造低洼地的主要手段。许多原来不能种夏粮、不能种旱作物的地方,获得夏粮丰收、棉花丰收。
3.盐渍地治理。上海郊区盐渍地主要分布在浦东原川沙和南汇、奉贤沿海夹塘地区以及崇明、横沙、长兴等岛屿的沿江东北部前缘,总面积约3.453万公顷。这些地区大都是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后围垦滩涂而成,土质属于砂黏质轻度脱盐的草甸盐土,经水下浸渍淤泥、盐渍滩涂草生和垦殖作用的脱盐三个阶段的形成和演变。盐分溶于土壤中,由于毛细管作用而上下移动。土壤中的盐分又受季节气候的变换发生变化,降雨使土壤表层盐分压渗下层,天晴蒸发又将下层盐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使表土返盐。高温旱季,底层盐分向表土聚集,低温雨季表土盐分向深层淋移。治理前,含盐量大部分在2‰以上,土壤颗粒粗,砂性重,含盐量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饮用水质。
新中国成立前,市郊盐渍地只是依靠自然力进行自净,脱盐过程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修筑海塘江堤以御海潮;疏浚河道整治水系;并港建闸,增辟入江入海排水口门;发展机电排灌,建立翻水站,引淡洗盐;修筑田间沟渠,做到三沟配套,并改进耕作制度,改良土壤。经过40多年的盐渍地综合治理,大部分盐渍地得到改造。到1996年底,按土壤含盐率在1.5‰以下的初步治理标准计算,全市郊区得到治理的盐渍地2.693万公顷,占总数的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