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绿肥作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绿肥种类主要有绿豆、小豆、胡麻、紫云英、芜菁,蚕豆、紫苜蓿等。以后相继引进毛叶苕子、柽麻、箭舌豌豆、紫穗槐和草木樨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绿肥的种植。50年代发展多年生的紫花苜蓿,种植3~5年后,翻压做绿肥。夏季利用多种野生绿肥及杂草沤压绿肥。从60年代初开始,开展各种绿肥引进种植和推广。用做盐碱地改良,重点推广了田菁,毛叶苕子、草木樨和柽麻。70年代应用的主要绿肥种类是田菁、草木樨、沙打旺和紫穗槐。80年代主要种植绿豆、油菜、野豌豆、草木樨。
绿肥种植面积50年代初期最大,年均10万公顷。1963年下降到6万公顷,1974年再降至3.48万公顷,1978年恢复到6.6万公顷,1979年发展到8.6万公顷。80年代以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各种化肥的广泛大量应用,绿肥种植面积迅速减少。1980年为7.2万公顷,1982年4.07万公顷,1994年1.04万公顷,1996年仅剩0.27万公顷。
苜蓿,主要在黑龙港地区沙、薄地种植。田菁,主要在盐碱洼地种植,70年代末黑龙港地区广泛采用。用油菜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利用油菜的肉质根和落花落叶肥田。紫穗槐,在 “四旁” 和闲散荒地广泛种植,利用其嫩枝叶沤制绿肥。草木樨,80年代前期,在坝上、山区、丘陵和部分平原旱薄地种植应用。柽麻,70—80年代主要在棉田套种。此外,北部地区曾试种过野豌豆、箭舌豌豆,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曾试种毛叶苕子,但均未大面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