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 第二产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 第二产业

(四) 第二产业

(1)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丰台区的农村工业仅限于少数手工业工人为当地农村生产农业所需的平耙、薅锄等小农具,工业基础薄弱。1953年,农业合作社开始创办集体性质的工副业。1957年,农村集体办的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38个。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村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并开始为大工业配套生产零部件。“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工业受到严重影响。70年代初,丰台区在北京市工业调整时期发展了一批为大工业配套的工业企业。1978年农村乡办工业发展到40家,乡办工业产值6636.6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指引下,全区各乡村充分利用地处城乡接合部、国营大企业林立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出现了乡村工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到1995年,全区农村工业企业发展到4 362家,其中乡办工业61家,村办工业667家,个体办工业3 634家;从业人数5.56万人,工业产值24.1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19亿元,营业收入28.16亿元,利润总额16.9亿元。从1984年开始,全区乡镇工业广泛进行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素质为内容的大规模的整顿,使企业水平、规模、产品档次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得到长足进步。在全区乡村工业生产的400多个品种、800多个规格型号产品中,有47种产品获国家级、部级、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南苑制桶厂生产的200升钢桶还获得了国家银质奖。在企业规模方面,年收入在5 000万~10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1000万~5000万元的企业有52家。按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经农业部审核,有7家企业列入国家大中型企业行列。
(2)建筑业。丰台区集体性质的建筑队创建于60年代。1978年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为农村建筑业发展开辟了巨大市场,农村建筑业迅速兴起。为适应建筑业发展需要,1994年组建了3个建筑集团公司。到1995年,全区建筑施工企业有69家,其中乡办10家,村办49家,个体办10家;实现总产值26 127万元。

☚ (三) 第一产业   (五) 第三产业 ☛

(四) 第二产业

(四) 第二产业

门头沟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金、银、铅、页腊石、石英、云母、石棉、石灰石、玄武岩和花岗岩等十余种,为门头沟区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1949年全区只有一家私营工厂。1954年手工业合作化进入高潮,门头沟区手工业合作联社正式成立,并办起燃料采掘、非金属开采、建筑材料等五大工业,从业人数达到1 601人,固定资产10万元,年产值178万元,为门头沟区的工业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大跃进”的盲动和接踵而来的困难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严重阻滞了门头沟区工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门头沟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重新调整工业结构,确立了以煤炭、建材为主的12个工业行业。1994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62家,职工人数18 866人,固定资产43582.2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341.9万元,占财政收入的33.3%。
乡镇建设的加快带动了农村建筑业的发展。全区有建筑公司、城建公司和第三建筑公司三大建筑企业,由建委统一管理。1995年开复工总面积20.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6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建筑业开复工面积5万平方米,竣工3.9万平方米,成为全区新兴产业之一。
石龙工业开发区总面积2.77平方公里。到1995年止,开发区招商1 364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0.7亿元,上缴各种税金总额达到5 584万元。在石龙工业区附近为贫困山区划出了20公顷土地的致富工业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给门头沟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 (三) 第一产业   (五) 第三产业 ☛

(四) 第二产业

(四) 第二产业

(1)工业。房山是北京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又兼资源丰富,地方工业发展较早。1925年房山地区就有灰窑、砖窑、煤窑、石材加工、花炮制造等40多家手工业户。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扶植个体手工业生产,到1957年底共组成47个手工业生产联合社。1961年,经过调整、充实、整顿、提高,房山工业有了新发展,1965年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65个,工业产值达到4 416万元。十年动乱使房山工业受到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房山工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已形成包括建材、化工、煤炭、机电、轻工、食品加工、工艺品等行业,多门类、多层次、多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工业产业。1995年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的7096万元发展到21.04亿元,集体工业企业数由1978年的383家发展到1 739家,乡、村两级企业由1978年的332家发展到3 533家;全部工业产值40.9亿元(90不变价),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到32.04亿元。
(2)建筑业。房山的建筑业是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1995年全区建筑业组成四大建筑企业集团和一个建筑总公司,79个分公司,220多个工程处,600多个施工队,拥有职工10万多人。1995年开复工面积达到535万平方米,完成建安产值38.9亿元(1978年为0.63亿元),建筑业已成为房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自1990年以来,建筑企业共获国家级荣誉15项,市级荣誉63项,优质工程359项。房山区建筑集团总公司和韩村河建筑集团总公司在京城声誉卓著。

☚ (三) 农业生产   (五) 第三产业 ☛

(四) 第二产业

(四)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昌平的支柱产业。1995年全县二产增加值15.6亿元,其中工业14亿元,建筑业1.6亿元。
新中国成立前,昌平仅有一家私营酿酒作坊——瑞升泉烧锅。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昌平农村工业发展缓慢。进入80年代后,有了快速的发展。到1995年底,全县拥有乡以上工业企业587家;全县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34亿元,其中县属工业15.6亿元,乡镇工业15亿元,村及以下和其他工业3.4亿元。1992年8月,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平园区正式成立。经过3年的开发建设,起步区已全部建设、开发完毕,并于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三株公司、三晶公司、北京四通等一批名牌大公司落户昌平园区,促进了昌平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北京平板玻璃集团公司、华都酿酒食品工业公司、北京保温瓶工业公司、百兴建材集团公司等企业的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农村建筑业发展迅猛,昌平城乡建设速度快,房地产开发项目多,广阔的建筑市场,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全县有三个建筑公司,“一建”、“三建”是县属企业,所有乡村建筑队都纳入二建系统,组建了昌平县建筑集团,实行统一管理,实力雄厚。建筑业成为昌平的一大支柱产业。1995年,全县开复工总面积99.7万平方米,竣工66.9万平方米。

☚ (三) 农业生产   (五) 第三产业 ☛

(四) 第二产业

(四) 第二产业

顺义农村工业50年代萌芽,60年代起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发展。1995年,全县第二产业产值(现价)87.46亿元,增加值22.47亿元,实现利税7.91亿元,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1) 工业。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现价)72.59亿元,实现增加值22.48亿元,销售收入67.19亿元,实现利润3.20亿元。其中,县属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9.91亿元,实现利润1.32亿元;乡镇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3.35元,实现利润0.81亿元;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3.93亿元,实现利润1.06亿元。县属空港、吉祥、林河3个工业区首期规划开发范围的市政工程基本完成,入区项目52个,其中已投产项目14个,在建项目18个。20个乡镇规划小区建设加快,市政建设投入6000万元,新人区项目29个,部分小区已经初具规模。县属燕京啤酒集团、鲲鹏食品集团、北京醇集团和镇属顺美服装集团、阿奇工业电子集团等公司以名牌产品打入市场,称誉中外,效益显著。
(2)建筑业。城乡建设的加快带动了农村建筑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组建了建筑集团公司、建筑工程总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三大建筑企业,由建委统一管理。1995年,建筑企业458个,从业人员4.26万人。开复工总面积216万平方米,竣工91万平方米,完成产值14.9亿元,上缴税金3 889万元。其中农村建筑企业424个,从业人员3.15万人,施工产值9.20亿元,上交税金2 480万元。建筑业成为全县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五) 第三产业 ☛

(四) 第二产业

(四) 第二产业

通县农村工业起步于50年代,建筑业兴起于70年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1995年,全县第二产业实现产值49.21亿元,实现利润1.56亿元。
(1)工业。1995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2479家,从业人员10.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2.8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53亿元,销售收入38.91亿元,实现利润1.32亿元。其中,县属工业企业109家,完成工业产值7.84亿元,销售收入6.88亿元,实现利润2 587万元;乡村工业企业2 370家,完成工业产值35.03亿元,销售收入32.03亿元,实现利润1.06亿元。全县已形成了机电、轻纺、建材、印刷、化工、工艺品等多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县属张家湾工业区、次渠工业区和永乐店工业区一期规划开发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入区企业31家,总投资达13.8亿元,其中已投产的24家。各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也初具规模,县副食品公司所属的金响集团生产的“金响饼”、“金响卷”饼干出口美国,是我国饼干食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首家企业;九洲揽月床具公司生产的席梦思软床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强力家具公司生产的真皮沙发及软床获得43届布鲁塞尔“尤里卡”金奖;宋庄铸造总厂生产的铸铁管件,全部出口到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为美国“UL”、“FM”免检产品;鲁克服装、华联服装、东亚铝业等一批企业,以自己的优质产品占领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2)建筑业。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全县的建筑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到1995年底,全县有建筑企业71家,其中国家一级建筑企业1家,二级建筑企业3家,三级建筑企业30家,四级建筑企业35家。1995年,开复工面积达11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4万平方米,完成建安产值6.33亿元,实现利润2 486万元。建筑业已经成为全县第二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 (三) 农业生产   (五) 第三产业 ☛

(四) 第二产业

(四) 第二产业

1978年以前,平谷县第二产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较充分发展。
(1) 工业。1949年,全县工业产值92万元,占国民经济比重仅为9%。50年代至70年代有所发展,但直到1975年,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也仅达到29.9%。改革开放给平谷发展工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发展乡村企业,大办工业。在发展起步阶段,以横向联合开路,通过实行让利、让权、让名的“三让”政策和感情、事业、物质“三吸引”政策,挂靠众多的中央科研单位,吸引到大量的资金、项目、技术与人才,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1985年,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国民经济比重的43.8%,奠定了工业主导县的基础。80年代中期,平谷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日渐成为工业县域经济的主体与支柱。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已由“小家碧玉”出落为“大家闺秀”,唱起了平谷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角。“七五”至“八五”时期,平谷县致力于发展合资企业、高层次联营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兴办工业开发区,念好迎接市场经济挑战的“三字经”,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四借”战略等,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膨大。199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7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为53%,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构筑起了平谷县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工业经济已成为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经济命脉和经济支柱。平谷县在快速发展工业中,主要采取了三大战略。
❶“三牛”战略,即鞭打快牛,重养壮牛,宰杀病牛。“鞭打快牛”是指把成倍的增长速度、潜力和重点,放在县、乡优势骨干企业和新上大项目上,刺激“快牛”迅跑,带动全县工业发展。其结果出现了中燕、威克瑞等一批年利税超亿元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带起了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30多家。“重养壮牛”是指重点扶持规模不很大但前景看好的企业,培植一批后备的积蓄力量,于是,“华阳”、“山泰”、“艺豪”等企业效益猛增。“宰杀病牛”是指租赁、拍卖一批严重亏损企业,不仅甩掉了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也收回了资金,集中重新投入,有效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
❷“四借”战略,即借水行舟,借船出海,借钱造船,借人行船。以此推动工业发展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此思想指导下,“山泰”“艺豪”等企业,运用自己的直接出口权,将众多同类小企业收归麾下,在实现“借水行舟”的同时,也使这些小企业得以“借船出海”;丽都啤酒厂同亚洲国际啤酒公司积极合资,通过“借钱造船”赢得了产品直接出口权及更大效益;“中燕”不惜重金聘请17名高级涉外人才,巧妙地“借人行船”办起了4家海外企业,通过跨国经营,使90%以上的羽绒制品(年产65万件左右)销往国际市场,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❸开发区带动战略。为使平谷县工业能够集中优势发展,县委、县政府抓住改革开放新机遇,采取“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并用的策略,迅速开办工业开发区,吸引中外客商前来投资。1991年,开办了京郊第一个县办工业开发区——滨河工业区,由于作为投资环境“硬件”的基础设施抓得好,很快达到了“六通一平”标准,吸引了多家中外厂家较快地入区。适应这种好形势,又兴办第二个县办开发区(兴谷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平谷县工业发展实现了由“遍地开花”到集中连片、优势发展的跨越。县办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为了进一步加大开发区对工业的带动,平谷县又尝试走“团地开发”之路,招引台商在“兴谷”建立了“台资工业园区”,占地160公顷,一次性利用台资6亿美元,成为平谷县加快开发区建设,带动全县工业发展的一大成功探索。
(2)建筑业。70年代,建筑业虽有发展,但未形成规模。80年代,随着首都建设发展和旅游业日趋火爆,平谷县建筑业迅速起飞,成为又一支柱产业。90年代,建筑业发展不仅更加迅速,而且施工能力和建筑质量明显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89年,全县建筑业产值仅占第二产业的15%,1995年则已占到第二产业的23.7%,全县建筑企业已发展到57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全县有4个国家二级建筑企业,33个三级建筑企业和20家四级建筑队,具备承接30层高层建筑的能力。由平谷建筑企业施工的金海湖亚运会场馆,荣获中国建筑联合会颁发的“特别鲁班奖”,北京五洲大酒店、北京亚运村网球中心的内通风和电器设备安装工程均获银杯奖和铜杯奖。1995年,在北京市工程质量大检查中,抽查平谷县3个企业全部合格。过硬的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90年代,平谷县建筑企业在占领和扩大北京建筑市场的同时,新开辟了河北省、湖北省、天津市等外埠建筑市场,承接了一大批建筑工程。并且走向国际,签订了承建莫斯科10万平方米建筑工程的协议合同。

☚ (三) 农业生产   (五) 第三产业 ☛
000022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