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潮汕平原农业区
该区位于粤东韩江、榕江、练江中下游,包括汕头、潮阳、澄海、饶平、南澳、普宁、揭阳、揭西、惠来、潮州等10个县市。土地面积10 346平方公里,人口共881万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该区背山面海,受亚热带海洋气候影响显著。夏长冬暖,≥10℃的年积温达7 500—7 800℃,无霜期达345—365天,年平均日照1 900—2 400小时。
潮汕平原是由韩江、榕江、练江下游冲积而成,总面积4 7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网交错,耕地连片集中,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著名的农业高产区。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3亩左右,农民长期形成了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以求高产的习惯,作物的轮、间、套种制度,水稻、番薯、甘蔗、花生、蔬菜以及潮州柑等水果的高产栽培,均已积累了一套独具潮汕特色的技术经验,达到较高的农艺水平,创造了不少的高产纪录。近年来,建立了水果、畜牧、水产品及其加工品大基地,如养虾、鳗鱼及烤鳗、腌制菜、干鲜果、食品罐头、咸水蘑菇等。农村中有众多的能工巧匠,潮汕抽纱、陶瓷工艺品等远近闻名。全区海岸线长389公里,有汕头、达濠、海门等主要渔港以及以渔业为主的海岛南澳县。
汕头市自1858年起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一直是连接粤东、赣南和闽西的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1979年在汕头市设立经济特区,发展了特区经济和农业,为农副产品出口及资金、技术的引进开辟了新的市场。
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耕地不足,虽单位面积产量高,但粮食仍供不应求,多种经营受到土地资源不足的限制。因此,近年来,进一步发展以高产、高质、高效为特征的集约化农业,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生产,进一步建设果菜、水产品、畜牧加工品生产基地和外向型创汇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