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动资金和生产周转金的投入效益
农业的自有流动资金和生产周转金,主要包括农户常规性生产费用,银行、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余额,以及各种农业专项资金,这几项合计约占全省农业占有资金总规模的32.2%。据有关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的资料统计,农村集体和农户提供当年生产费用在各项费用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生产周转资金主要靠农业贷款解决。农村各项费用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82年的22.6%提高到48.1%,其中生产费用由21.9%提高到44.7%;各项费用的绝对金额,由1982年的31.07亿元增加到410.45亿元,其中生产费用由30.07亿元增加到381.59亿元。据有关部门典型调查,目前,农业人均占有生产性流动资金54元,按全省农业人口9 130万人计算,1989年全省占有生产性流动资金49亿元,以年均周转1.5次计算,资金投入量为74亿元。当年农业信贷累计发放额达50.6亿元。此外,农业发展基金、合作基金和贫困地区开发基金等专项农业资金,已增加到30亿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自有流动资金和生产周转金约为155亿元左右。
四川每个劳动力和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农业固定资产的数量,长期低于全国平均值,农业机械装备在已形成农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也比较低,其余均为役畜、产品畜和铁木农具,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仅占耕地面积的44.6%和30.3%,按全国水平排位,前者为27位,后者为25位;与南方13个省相比,略高于云南、贵州两省。
农业资金投入与农业生产发展呈正相关。“七五”时期和“六五”时期相比,四川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由6.6亿元增加到12.11亿元,将近增加1倍,其中1990年和1981年相比,由1.03亿元增加到3.39亿元,增长2.29倍。资金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1990年,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由1988年比全国低5.4个百分点缩小为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水平上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如按增长幅度由高到低排列,四川省居第9位;在农业经济效益上,与全国相比,四川省农村费用增长幅度和经济效益下降幅度均比全国水平要低。1989年,全国农村总费用达6 688.4亿元,比1988年增长18.3%,增长幅度高于总收入4个百分点,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88年的54%上升为55.9%;每百元投入所得净收入为79元,比1988年减少6.2元,是1985年以来效益连续下降的第4年,平均每年下降12.9%。而四川省农村总费用为370.7亿元,比1988年增长15.4%,增长幅度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7.5%,比全国低8.4个百分点;每百元投入所得净收入为110.5元,比1988年减少2.8元,与1985年比较,平均每年下降8.6%,下降幅度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
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益还反映在农产品增加上。“七五”时期,四川省粮食生产结束了连续3年徘徊下降的局面,1989年全省粮食增产205.2万吨,超过1984年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又在1984年的基础上增产粮食182.8万吨,总产达4 266.3万吨,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经济作物也全面增产,尤以棉花、油料、糖料增产显著。特种经济作物中的蚕茧、茶叶、水果等,由于经济效益好,“七五”时期呈高速增长态势。1990年,全省蚕茧产量达到14.34万吨,5年平均每年增产0.73万吨;水果产量达到127.06万吨,5年平均每年增产9.07万吨。这两种产品的增产,分别是新中国成立40年平均增产量的2.1倍和2.9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