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作业劳动卫生
为防止金属制品的生锈,增强金属的硬度和美观,常利用电解作用把一种金属镀在另一种金属表面上的方法叫做电镀。用于电镀的金属,通常是在空气里不易起变化或硬度较大的一些金属,如镍、铬、锌、铜、金、银等。
电镀作业一般包括镀前处理、镀上金属层和镀后处理等过程。
镀前处理系指镀件金属表面的准备,如去油、除锈、酸洗等。
电镀工艺是在电镀槽内进行。电镀时,待镀的金属制品作阴极,阳极可能为铜、锌、铅等,用含有要镀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解液,连接直流电源,溶液里的金属离子就附着于金属制品表面,形成一层金属薄膜。槽内的电解液(即电镀液)有单盐镀液与络盐镀液,以络盐镀液的镀层质量较好,故多用之。但络盐镀液中,多含氰化物,镀银时还可能含有汞。有的把电解液分为酸性 (如硫酸盐)和碱性(各种金属的氰化物)。电解液的组成成分取决于不同的电镀工艺要求。
镀后处理系为改善镀层的理化特性,提高镀层的抗蚀能力,延长金属寿命,而采用除氢、出光、钝化等方法,对镀件进行后处理。
镀前处理中的去油、除锈过程,常用汽油、煤油、乙醇、三氯乙烯、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硝酸等化学物质并可产生各种粉尘,因而工人的皮肤、粘膜和呼吸道常易受到损害。
电镀时,电解槽周围的空气中,易为组成电解液的各种成分所污染,尤其当增加电流密度、电解液的浓度和温度时,更可促使各种有毒物质逸出,如各种金属盐的酸雾、氰化氢等。若防护不好,常可损害工人的皮肤、粘膜,甚至出现中毒。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劳动条件较差,电镀槽附近空气中的铬酸等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后,致使工人的鼻粘膜受到损害,甚至造成鼻中隔穿孔,有的可见手部皮炎和溃疡。各种酸雾可刺激眼结膜,有的可致口腔粘膜充血、咽后壁干燥,重者可出现溃疡。镀镍工人常接触硫酸镍,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湿疹,甚至出现镍疮。此外,上述有毒物质还可引起神经、血液、消化等系统的病变。
当进行出光、钝化时,多把镀件放在酸液中处理,故酸液易溅于皮肤和粘膜,造成损害。
为了改善劳动条件,防止电镀作业中氰化氢中毒的发生,国内已有很多企业把有氰电镀改为无氰电镀; 尽量以密闭式代替敞开式电镀; 电镀槽采用双边抽风装置,并加强自然通风; 一般应先开抽风机,后向镀槽通电。槽内可用酸雾抑制剂,也可放泡沫塑料小球、液体石蜡等,以减少酸雾逸出。工作时需戴橡皮手套、穿结扎袖口的工作服与围裙,并戴防护口罩和眼镜,穿胶靴。必要时工作开始前可用防护油膏涂抹皮肤,工作结束后用热水和肥皂洗手。皮肤如有破损更应防止接触氰化物,若有呼吸系统疾患,应及早调离本作业。同时,还要注意用电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