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从旱地农业科研上提高,从旱作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上突破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对渭北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非常重视, 特别是1980年以来, 省委省政府就做出决定, 建设开发渭北旱原要走科学技术改造渭北旱原农业的新路。按照这一方针, 各级政府及时组织了20多个农业科研院 (所)和一些大专院校, 建立了十几个大型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承包点, 先后有2 000多名专家教授、科研教学人员, 深入实地, 联合当地科技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布点试验, 组织推广。围绕渭北旱原综合开发治理, 提高旱作农业生产力水平这两个中心, 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和关键性技术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据有关部门统计, 15年来, 科学实验基地取得了近百项旱作农业关键技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等科研成果, 引进和推广100多项综合配套的规范化先进实用技术, 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 对于渭北旱原小麦生产限制因素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认为缺肥, 一种认为缺水, 即所谓肥水之争。国家农业劳动模范、省级有突出贡献的旱农专家李立科同志通过调查研究认为, 在当地低产的情况下, 主要矛盾是缺肥。研究提出了 “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等一整套渭北旱原小麦增产技术, 经推广使渭北小麦亩产提高了50千克。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 科技人员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中产到高产限制因素主要是水。根据这一结论, 及时开展了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寻找小麦增产新途径的研究, 提出了小麦 “高留茬、少耕翻、全程覆盖”栽培技术。1993年以来, 特别是在1994—1996年连续三年干旱的情况下, 示范田小麦亩产年平均400千克以上, 在全国旱农试区中率先创出了1毫米降水生产1千克小麦的高水平, 在科技界引起了轰动, 也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 特别是省委书记安启元、省委副书记蔡竹林、副省长王寿森在1996年先后视察了省农科院合阳甘井基地, 对李立科等专家长期扎根渭北进行科技推广的精神给予了很高评价; 对李立科主持研究的小麦 “高留茬、少耕翻、全程覆盖技术” 给予了肯定, 并强调 “九五”期间要在渭北20多个县大面积推广, 这项技术也吸引了广大农民主动到合阳基地参观学习, 为发展渭北小麦生产找到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15年来, 科研单位针对渭北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 取得了多项成果, 其中渭北烤烟、苹果、花生、粮食等作物种植业区划和渭北旱原农村经济开发对策, 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应用。苹果种植区划的实施使陕西的苹果主栽区由50年代原苏联专家规划的秦岭北麓移到渭北旱原, 实现了苹果主栽区的战略大转移, 使渭北旱原苹果生产迅速发展,由1980年的2万公顷发展到1995年的28万公顷,烤烟区划成果的实施使烤烟生产从关中西部移到渭北旱原, 克服了花叶病、黑爆、生产投入机会成本大等缺点, 从而使烤烟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面积由0.2万公顷发展到5.6万公顷; 同时油料面积由3.4万公顷发展到5.7万公顷。苹果、烤烟等成为渭北多数县(区) 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烤烟种植区划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旱作农业增产体系研究, 花生种植区划和渭北旱原农村经济开发对策研究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苹果矮化栽培技术研究, 突破了渭北旱原不能栽培矮化苹果的禁区, 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栽培技术,推广2万多公顷, 增加经济效益2.7亿元, 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渭北旱原东部农业增产体系研究和西部小麦增产技术研究, 经大面积推广,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
在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 坚持实验室、试验场和农村基点相结合, 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 领导科技人员和群众相结合, 将科技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 做出了样板。其具体形式是:
❶建立综合示范基地, 即打“阵地战”, 为旱作农业生产发展树立典型。如陕西农科院根据渭北农业生产需要, “六五”时期在合阳甘井和永寿马坊试办了2个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七五”期间增加到3个, “八五”期间发展到8个。这些基地一方面针对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开展科学研究; 一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推广已有的先进实用综合配套技术,促进了基地所在乡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八五”与“七五” 比较, 基地示范乡的粮食总产、单产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增长11%、25%、7%; 农业总产值、多经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3%、10%、81%。合阳甘井基地在应用了多种实用技术后, 199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041元, 使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洛川后子头乡基地“八五”期间, 狠抓了以苹果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开发,通过建立千亩示范样板, 推广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使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200元以上, 其中80%的收入来自苹果。基地典型推动了苹果生产的发展, 全县1995年苹果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别较1990年增长67%、2倍和4倍, 其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8%,其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 其税收占到农业财政收入的45%。
❷开展集团技术承包, 即打“集团战”。从1989年起, 陕西农科院共承担了18个县的农业综合技术承包, 其中渭北旱原有8个县,1991年又调整为13个县。在第一轮科技承包中, 推广农林牧渔良种100多个, 农作物良种1.6亿千克,优良经济树种苗木7 242万株, 优良果树苗木8 950万株, 家畜良种319万头 (只), 家禽良种1 230万只, 将生产用种普遍更新了一次。推广实用技术200多项, 其中新技术80多项。主要技术覆盖面达到所在地应覆盖面的50%~80%, 较承包前提高了20%~40%。由于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 促进了承包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93年与1988年相比, 渭北旱原中的8个承包县 (洛川、宜君、合阳、富平、韩城、永寿、宝鸡、凤翔) 粮食总产、单产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增长32%、36%和19%, 农业总产值、多经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5%、1.2倍和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