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域农业环境评价
福建光、热、水、土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域内由于自然因素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农业生产,对农业及社会经济均产生深刻的影响,造成地区之间的重大差别。
闽西北、闽西南中低山、盆谷区,主要的农业环境问题是大气和水污染。由于分布在山间盆谷地带的邵武、顺昌、南平、建阳、三明、永安、漳平、龙岩等城市,工业比较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排向大气的污染物特别多。加上地形封闭,不利于迁移扩散,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物和烟尘等对粮、牧、茶、果等生产影响十分突出,污染事故比较多,局部损失也较严重。此外,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沙溪、富屯溪、建溪、雁石溪和汀江,造成水体污染。主要污染物以有机物为主,其次是重金属。部分污染较重的河段,水分含污染物成分复杂,已不适宜引灌和养殖。但由于山区山多林茂、降水丰富,污水灌溉面积很小,对土壤的污染相对较轻。分布在矿区周围的农田,因长期受矿渣水的侵害,已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失去了耕作能力。
闽东北、闽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平原区,主要是二氧化硫、氟化物污染农田大气,酸雨频繁,影响农作物生产。由于城乡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氟化物的平均浓度相对较高,对粮、牧、茶、果等业的危害正逐步加重。降水在这一地区相对量较少,污水灌溉面积较大。据估计,福州、莆田、泉州、厦门、长乐、仙游等市、县,污水灌溉面积达1.7万公顷。污水灌溉使土壤污染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土壤中重金属汞、镉污染,已涉及到38个乡村。污水直接进入江河水系,使地面水、地下水污染,已给人畜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福建东部海区接纳的污水量占全省污水总量的15%以上,大量的污水直接进入海洋,对水产养殖影响很大。据监测,海洋渔场主要污染物以有机物和石油类为主。污染分布的规律,一般是河口、港湾重于近海。海水污染对回游性经济鱼、虾类的繁衍和生长危害较大。同时,由于海水污染,赤潮的次数也逐年增多,重金属在部分海岸底泥中有超标,浓度由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这充分反映了陆源污染对海水环境的影响。
从上述全省几个农业环境单元状况分析,大气污染都有分布,水污染较普遍,局部严重;土壤污染沿海重于内陆,南部重于北部;海区污染一般集中在河江、港湾,近海水质较好。其它如矿渣水、固体废弃物侵占耕地,破坏土壤理化性质问题,只限于部分工矿区周围的农村,面积范围不大,但耕地损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