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发展新阶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四)发展新阶段 (四)发展新阶段1979—199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建立健全, 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并逐步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轨。这个阶段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最有成效时期。 表7-3-1 1985—1991年农业(种植业) 技术推广机构情况 单位: 个
(续)
表7-3-2 1985—1991年农业(种植业)技术推广人员情况 单位: 人
“八五”期间,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已形成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乡 (镇)综合服务站为纽带, 以村级服务组织为基础, 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补充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见表7-3-3)。到1995年全省已有14个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总站)、69个县 (市)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新建成乡 (镇)综合服务站 728个, 占乡 (镇) 推广站总数的60.2%,村技术推广室 (组)3400个, 占全省村总数的23%, 村民技术员2.2万名, 平均每个村有1.5名。全省已有省、地 (市)、县 (市)、种子公司85个, 分公司 (中心站) 202个, 建立种子专业村445个。全省已有省、地(市)、县 (市)、乡 (镇)植保公司86个, 植物医院334个, 植保专业队33个。省、地(市)、县(市)、乡 (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共1 240处。 表7-3-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组织情况 单位: 个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1978年全省各地(市)、县农业机械局改为农业机械管理局。到1985年全省有32个县 (市) 为农业机械管理局, 有40个县(市) 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1978年乡 (镇) 农业机械供应网点发展到572个。1983年全省乡 (镇) 农机管理站、修配站和供应站合并为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 到1990年发展到988个, 占全省乡 (镇) 总数的82%。负责农机管理、技术推广、驾驶员培训、安全监理、油料计划和分配、零配件供应、农机修理、农机经营代耕、农机化统计和财务管理工作, 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各地试办村级农机管理服务队。到1985年共建村级农机管理服务队414个, 到1990年全省共有1 497个村建立村级农机管理服务队, 设立农机管理服务员8 314人, 并涌现出各种农机服务专业户3万多户。省、地 (市)、县农业机械供应体系, 经过恢复调整和充实, 逐步完善。1979年恢复省农机供应公司, 到1984年全省有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绥化、黑河、松花江、大兴安岭、伊春和大庆等9个地 (市) 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成为本地区农业机械物资贸易中心。经1985年的调整, 全省有县(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72处, 1990年全省地(市)、县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共88处, 8 375人。“八五”期间农业机械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已形成以县 (市) 农业机械管理局为龙头, 以乡 (镇) 农机站为纽带, 以村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 以农机专业户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机械技术服务网络。1994年仅乡一级有供油站 (点)1 000多个, 能开展供件的876个, 能进行修理的822个, 能代耕代运的服务组织达500多个。1995年村农机队、农机联合体、农机协会分别达到4 937个、1 011个和1 359个。 3.畜牧业技术推广。1976年省编制委员会下达全省畜牧兽医站编制后, 各地稳定了人员, 充实了技术力量, 到1979年人员增到3 665人 (编制为3 604人), 直到1985年人员编制没有变化。从1986年开始, 省对乡 (镇) 畜牧兽医体制进行改革, 将原来分设的乡 (镇) 畜牧站、草原站、繁改站、兽医院合并, 组建为乡 (镇) 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四站合一后, 原有体制不变到1991年全省已有1 043个乡(镇) 建立起综合服务站, 占全省乡 (镇) 总数的90%, 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 对推动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省、行署 (市)、县3级兽医卫生防疫站 (队) 共88处, 人员686人, 形成较为完整的兽医卫生防疫体系。1974年3月建立了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 主要进行家畜精液冷冻、供应, 指导全省家畜繁育工作, 1976年先后建立地、市县家畜繁育指导站, 到1985年已建地市站6处,县站78处。家畜疫病防治院 (所) 于1982年后多次整顿, 1985年末全省有县院 (所) 76处, 乡 (镇)院 (所)1 133处。1990年全省有种畜场58处 (不含农垦系统), 其中国家级4处, 省级14处, 县市级39处。1991年出售各类种畜424 709头 (匹、只), 种蛋341万枚。在深化体制改革进程中, 通过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 对原有的畜牧兽医站所, 进行改革, 调整, 到1995年全省已建立县 (市) 畜牧兽医服务中心64处, 有1 045个乡 (镇)建立了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5%以上, 有5 00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服务室。全省乡 (镇) 综合服务站共办饲养场、饲料厂、药械供应、畜产品经销、屠宰加工等各类经营实体2000余个, 共创效益1000余万元。 4.水产技术推广。1979年12月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下发了 《关于核定全省水产系统事业编制的通知》, 核定省、地、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83个, 其中省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 地区站7个, 市站11个,县站64个, 编制446人。1980年10月对39个商品鱼基地县和养鱼重点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新增编制169人。1981—1984年, 又新建塔河、漠河县、五大连池市和友谊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达到87个。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通过制定水产技术推广计划, 组织水产技术交流及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检查指导推广项目落实, 培训、进修水产技术人员,推动了全省水产事业的发展。加强了鱼种 (苗) 场建设, 除省级涝洲鱼种场、牡丹江温春流水鱼苗场外,全省还有市、县级鱼种 (苗) 场27处。针对渔业水域污染严重情况, 1986年成立省渔业环境监测站, 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 保护水产资源, 促进渔业生产发展。“八五” 期间随着渔业生产发展, 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995年全省已建成13个地(市)、67个县 (市) 水产技术服务中心, 37个乡(镇) 和21个渔业重点村建立了水产站。各地渔民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渔民自我服务组织也蓬勃发展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已建立地 (市)、县 (市)、乡 (镇)、村级渔业服务组织400多个。 5.林业技术推广。1990年全省国营苗圃79处(比1954年增长38.5%)。国营林场苗圃迅速增加,1979年发展到368处, 经过调整到1990年保留320处(比1960年增加42.4%)。森工系统苗圃1985年发展到439处 (比1960年增长99.5%), 1990年达到447处。据统计, 1990年全省共有各类 (包括乡、村、社、队企业等单位) 苗圃14 756处, 育苗面积1万多公顷, 苗木总产量达20多亿株。1983年将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改称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负责指导全省林木病虫害防治和对林木、种子的调运检疫、产地检疫等工作。1989年建立省林业技术推广站, 负责组织实施林业技术推广项目, 培训技术人才, 指导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到1995年全省乡 (镇) 已建1 161处林业工作站, 其中有815处办起了经济实体,占70.2%, 有一半以上实现了自收自支, 自食其力。 ☚ (三)“文化大革命”阶段 二、主要推广项目及实施情况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