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哈尔滨市农村经济走上了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效果,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 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合作经济双层经营体制。全市农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与家庭经营结合起来,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根据不同情况, 实行 “双保制”, “统种分管, 连片种植”和组成规模不等的合作农场, 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进一步完善了合作经济双层经营体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广大农村普遍建立起积肥专业队、机耕队、饲料站等各种专业服务组织。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政策,清理 “三乱”,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增加农业投入, 加强基础建设。采取国家、地方和农民自筹等多渠道集资办法, 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投入逐步增加, 1990年向农业投入3.3亿元, 到1995年全市农业生产资金总投入6.6亿元, 其中农民自筹资金5.4亿元, 比上年增加1.4亿元, 增长35%。由于投入的增加, 使农田水利建设, 大型农业机械的更新, 耕地培肥, 蔬菜基地建设, 畜牧基地建设, 渔业基地建设等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199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8.9万千瓦;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5 359台, 动力19万千瓦; 小型拖拉机4.5万台, 动力42万千瓦; 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4 864台, 机动脱粒机8 744台, 柴油机25 291台, 电动机4 519台, 农用水泵28 599台, 喷灌机械146套, 联合收割机177台。
(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过调整, 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方向转变。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4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48.6亿元, 占58.98%; 林业产值1.3亿元,占1.6%; 牧业产值30.9亿元, 占37.46%; 渔业产值1.6亿元, 占1.96%。1995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258亿元, 其中, 工业产值142亿元, 占55.25%; 建筑业41.6亿元, 占16.13%; 运输业40亿元, 占15.49%;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33.9亿元, 占13.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非农行业总产值的24.2%。
(4) 开展 “市带县, 城帮乡”的城乡一体化活动。为使城乡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组织省直和市属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围绕城乡经济联合、科教兴农、发展集体经济、村屯建设、农业基础建设、商品流通、扶贫脱贫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开展城乡一体化活动, 取得良好效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城建等部门, 为农村送医送药, 培训人才, 建设农村文化站、图书室, 帮助农村中小学解决经费, 提高教学质量, 改水修路等, 做了大量支援农村建设的工作, 使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5) 狠抓粮食生产, 确保丰产丰收。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种植结构。1995年在安排作物种植结构时,根据市场需求, 增加玉米、水稻播种面积, 玉米比上年增加18.6%, 水稻比上年增加10.7%。减少大豆、小麦、杂粮、薯类播种面积。良种普及率已达95%以上。化肥总用量37万标吨, 比上年增加6万标吨,增长19.4%; 农肥1734.5万吨, 比上年增长11%。
加强示范区建设, 推广实用新技术。全市有40个乡镇搞示范区建设, 面积10万公顷, 占粮豆薯总播种面积的19.6%。在示范区开展玉米保护地栽培,水稻超稀植, 绿色食品开发等23项。实施 “丰收计划”, 推广玉米保护地栽培, 大豆垅三栽培, 水稻超稀植, 水稻壮秧剂, 水稻节水灌溉, 土壤耕暄等项实用技术, 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抓好商品粮基地建设。近年来, 哈尔滨市商品粮基地建设在呼兰、宾县建设项目结束之后, 1995年又完成了依兰县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国家又把阿城列为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县, 总投资750万元, 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齐齐哈尔市 ☛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1) 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效益农业。全市按照“稳小麦、压大豆、增米稻、增经饲” 的思路, 落实种植计划, 优化了 “粮经饲”三元结构, 实现了种植业结构优化和农业生态良性循环。1995年总播种面积比计划增长5%。粮豆薯播种面积比计划增长6.5%, 其中水稻比上年扩增5.6%, 小麦比上年缩减6%, 玉米比上年扩增 27%, 大豆比上年缩减21.1%, 马铃薯比上年扩增11.2%; 经济作物比上年扩增2.7%。
(2) 强化基础建设, 增加农业投入。由于逐年增加农业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❶增加资金物质投入, 努力提高土地产出。1995年农业总投入资金32.48亿元, 比上年增长52.6%。其中生产费投入28亿元, 基础建设费投入4.48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56.5%。在资金投入中农民自筹的比重较大, 总额为27.34亿元, 占84.2%。共施用化肥83.67万标吨, 比上年增长14.8%; 投入农膜7 029吨, 比上年增长66.1%; 投入柴油10万吨, 比上年增长3.1%; 使用农药1 304.5吨,各种农作物良种16.68万吨, 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❷强化基础工程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❶狠抓水利建设。1995年共投入劳动积累工2 217万个,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土方5 778万立方米, 超过年初计划2倍多。建成各类构造物1 283座, 新打机电井6 000眼, 新修堤防124公里; 新增堤防保护面积4.5万公顷; 新增水田面积1.2万公顷, 实现旱灌5.2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公顷。市属14项农田水利续建工程全部结束, 三大重点工程按计划超额完成阶段性工程任务。
❷狠抓农业机械化建设。1995年全市筹措各种资金2 378万元, 新购大中型拖拉机194台, 联合收割机7台, 大型配套农具990台。全市大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83 621台, 大型精播机620台, 中小型精播机37 897台, 大型根茬粉碎还田机246台, 中型1 155台, 联合整地机493台, 旋耕机372台。农机总动力 16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7%, 机械完好率84.8%。完成机播面积108.9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69%, 伏秋整地106.3万公顷。机械作业和土壤耕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❸狠抓了土力培肥工作。结合畜牧小区开发和养殖一条街建设, 对原有农肥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和扩建,同时新建了一大批 “四合一” 畜禽棚舍, 组建了151个“粪肥公司” 和9 580人的专业积肥队伍, 购置和改装积肥车21 683台。全市积造肥3755.3万立方米,秸秆还田44.17万公顷。
(3)加速科技推广, 提高科技含量。
❶以 “丰收计划”为龙头的新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化。1995年全市参加省级丰收计划5个作物, 种植面积57.1万公顷, 比去年增加11%; 总产22.4万吨, 比去年增加11%。承担省级集团承包面积14.2万公顷, 示范区1.3万公顷。落实和完成省重点推广项目16项, 市重点推广项目8项。总增产粮食112万吨, 增加收入7亿元。市郊蔬菜推广项目4项, 增加蔬菜4.36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 805万元。
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1995年全市落实完成主栽品种114.5万公顷, 比上年扩大17.1%。搭配品种、苗头性品种品系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43.9%。主栽品种53个, 搭配品种14个, 苗头性品种9个。种子田2.6万公顷, 生产种子4.78万吨。全市两杂种子覆盖率达100%, 自交作物良种覆盖率97%, 优良品种面积占60%。
❸实施“玉米工程”, 坚持高产攻关。1995年玉米生产具有三个新特点: 一是高产攻关面积大; 二是资金和物资投入大; 三是栽培技术标准高。特别是5.1万公顷大双覆玉米, 在大灾之年平均公顷产量10吨。全市玉米总产达到211万吨, 比上年增加16.6%, 为稳定全市粮食总产做出了贡献。
❹继续实施 “菜篮子工程”。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又有新发展, 形成了以围城沿路小区开发为主, 以 “两高一优” 为目标, 规模推进的新局面。199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7万公顷, 比计划扩大18.1%, 总产达135万吨。其中棚室生产面积比上年扩大15.2%, 地膜覆盖面积比上年扩大55%。蔬菜生产不仅满足我市需要, 还远销内蒙古、大庆、黑河和大兴安岭等地。
❺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各级技术部门紧紧围绕重点科技项目, 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科技之冬”和“科技之春”等科技培训工作。1995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 263次, 培训人数达85万人次。通过培训, 提高了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做到了每户有一个种田明白人。
(4) 贯彻农业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1995年重点抓了农业法规的宣传贯彻和人员培训工作。举办农业法规培训班1 736次, 培训26万人次。印发农业法规宣传单和出动宣传车43台次。通过学习和宣传提高了广大干部和农民法律意识, 增强了守法执法的责任感,加强执法检查。狠抓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一是控制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的不合理负担, 二是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 共减少农民不合理负担2067万元。

☚ (三)市、地合并后的农村经济   三、佳木斯市 ☛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1) 深化改革。在完善土地经营和承包合同管理, 深化农村各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到1995年, 全市已建69个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 有43个达到省级标准, 全市县乡两级服务总额达3747.6万元; 全市有11个种子专业村, 48个良种繁殖村得到巩固和提高; 农经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农村经济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加强, 农村合作基金会普遍建立, 加大融资力度, 有力地支援农村各业的建设;农机服务站, 畜牧综合服务站普遍建立, 对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调整农业结构。
❶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 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 扩大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同1994年比较,1995年小麦增加39.77%, 玉米增加61.84%, 水稻增加62.32%, 小杂粮减少77.37%, 大豆减少11.66%,薯类减少2.84%; 经济作物增加37.73%, 其中甜菜增加52.17%。
❷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1990年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5%, 比1978年的16.7%增加5.8个百分点。到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6.47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20.17亿元, 林业产值0.74亿元, 牧业产值3.0亿元, 渔业产值0.31亿元。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1.1%, 比1990年增加8.6个百分点, 比1978年增加14.4个百分点。
(3)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业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仅1995年农业投入资金4.3亿元, 其中,农贷1.4亿元, 集体投入0.35亿元, 农民自筹2.55亿元, 春耕生产投入2.6亿元。化肥投入17.39万标吨, 平均公顷施用化肥414标公斤, 柴油4万吨, 农药486吨, 农膜424吨, 种子5万吨。到1995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62.8万千瓦,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 657台,小型拖拉机2.4万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6 753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9 133台, 机动脱粒机1 395台, 柴油机703台, 电机563台, 联合收割机1 196台。机耕面积39.82万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的95%。全市拥有水库34座, 库容量达58 472万立方米; 除涝面积5.2万公顷, 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50.4%;配套机电井和灌溉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1995年获全省“黑龙杯”竞赛组织一等奖。造林绿化面积逐年增加, 仅1995年, 完成造林面积1.75万公顷; 速生丰产林整地3.25万公顷。狠抓耕地培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1995年积造有机肥876.8万立方米, 平均公顷施积肥21立方米, 城粪下乡111.2万立方米。麦稻高茬还田9.8万公顷, 种绿肥0.73万公顷。有专业积肥队伍900个, 专业积肥车2000台,德都、北安、嫩江等县获省厅耕地培肥工作标兵奖。
(4)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市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措施。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 1995年举办县级以上师资培训班18次, 共培训2 681人次; 乡级714次, 受训人数20万人次; 平均户有1.34人受训, 印发资料13.4万份,放科技录像697场。落实丰收计划13.16万公顷,1995年推广15项增产技术, 累计面积达122.87万公顷次。重点推广有7项: 大豆、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水稻旱育稀植, 玉米大垅覆膜, 大豆垅三栽培, 大豆2 625公斤/公顷高产栽培技术, 种子包衣等。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5%。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节 县(市)农村经济 ☛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1) 统分结合。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农户家庭经营不变的前提下,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为目标, 以壮大集体经济为基础, 以市、乡、村服务体系为依托, 以统耕、统供、分种、分管为特点的运行机制, 使农民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农户个体经营上的积极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具体做法是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安排种植计划;统一管理使用农业机械; 统一供应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统一推广高产技术模式。五统一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激发了农业生产新的爆发力, 创造了规模效益的最佳值, 粮食生产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 农机与农艺结合, 实现科学技术的组装配套。双城市农业机械力量雄厚, 配套机具齐全, 每年机耕作业面积达90%以上, 是粮食生产实现高产、高效的根本保证。199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9.2万千瓦, 农业排灌动力机械4 241台, 大中型拖拉机1 865台, 小型拖拉机6 893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982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4 758台, 农用载重汽车66台。并引进推广平地合墒器和多功能耕作机303台, 在 “铁牛杯” 竞赛活动中获省政府 “金杯奖”。大力应用新技术, 采用玉米良种。玉米是双城市的主栽作物, 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12.13万公顷, 占播种面积63.95%, 玉米总产111.24万吨。在玉米生产中大力推广中晚熟品种, 70年代末, 开始引进吉字号玉米; 80年代又引进辽、冀字号玉米品种, 全市形成包括 “吉字号”、“辽字号”、“冀字号” 的种子更新系列。此外, 还推广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 为全市玉米高产走出一条新路; 建立以深松为主体的耕作体系, 实行深翻和超深松, 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保墒能力, 改善土壤环境; 普遍推广秸秆、根茬还田技术;推广机械深施肥技术, 提高了土壤肥力。
(3) 粮食与牧业结合, 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双城市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饲草饲料丰富, 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畜牧业的发展既缓解了卖粮难, 又起到了过腹转化增值的作用, 是实现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根本保证。周家镇通过发展畜牧业转化粮食, 1990年人均收入1 258元, 成为全省富庶乡镇之一。市委、市政府总结周家镇的经验, 在全市普遍推广, 收到显著效果。全市形成了大玉米、大奶牛、大乳品产业良性循环。
(4) 内部与外部结合, 振兴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双城市本着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内引外联, 革新挖潜; 遵循规律, 增加效益的原则, 大上乡镇企业, 驱动“四轮”并转, 即乡镇龙头企业、村办五小企业、两头在外企业和个体企业, 使全市的乡镇企业出现了勃勃生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产品市场不断扩大, 产值利税逐年增加。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绥化市 ☛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1) 靠优化结构增效益。全市形成了以米、稻、豆三大主栽作物为特征的区域性种植业; 以猪、牛、禽为重点的商品基地型养殖业; 以转化农副产品为骨干的工业。经过调整, 1995年与1985年相比, 玉米面积5.99万公顷, 减少0.68万公顷, 水稻面积由2万公顷发展到3.73万公顷, 大豆面积由2.33万公顷发展到3.76万公顷, 经济作物与1985年持平。全市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9%提高到36.3%。乡镇企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1万个, 从业人员7.6万人, 营业收入23.59亿元, 利税总额2.73亿元, 分别比1990年增长84.4%和89.8%。由于按照市场需求, 发挥本市资源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 靠科技进步增效益。坚持科教兴农, 狠抓新技术推广, 提高了科技含量。以丰收计划为龙头, 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 规模推进农业技术的综合配套应用; 深入开展耕地培肥计划活动, 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素质。由于农牧渔企各业广泛推广和应用实用技术,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50%左右,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先进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市。
(3) 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效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户为主的家庭模式; 以专业村、屯为主的联户模式; 以连片种植为主的村组模式; 以农场为主的集体模式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经营形式, 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绥化市通过几十年来的实践, 进一步认识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科学确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宏观发展思路, 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 坚持求实务实, 实行分类指导, 注重典型示范, 搞好全程服务, 是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发挥政治优势,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 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和目标。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海伦市 ☛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1) 实行区域化生产。根据全市的土壤、自然条件, 调整作物布局, 将全市划分为三大生产区:
❶西部、南部各乡为玉米生产区;
❷西北部、北部各乡为米、麦、稻生产区;
❸东部各乡为豆、麦、稻生产区。每个生产区, 发挥资源优势, 实行适地适种, 促进增产增效。实行区域化生产后, 全市年均增产粮食2 500吨。
(2) 调整农业结构。
❶在粮食生产中, 积极扩大玉米、水稻、大豆3种高产、优质、高效作物。1995年三大作物面积达到17.6万公顷, 其中大豆9.18万公顷, 玉米6.89万公顷, 水稻1.56万公顷; 比1978年的三大作物面积增加10.12万公顷。三大作物的产量占粮食作物的比重, 由1978年的61%上升到1995年的83.8%。小麦面积由1978年的4.87万公顷, 减少到1995年2.3万公顷; 小麦产量占粮食作物的比重, 由1978年的21.3%下降到6.9%。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1995年经济作物面积3.78万公顷, 比1978年增加1.91万公顷。其中甜菜2.02万公顷、亚麻0.86万公顷, 分别比1978年增加2.01万公顷、0.75万公顷。
❷在农业结构中, 由单一的种植业向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方向转变。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87.7%下降到1995年的67.8%, 林牧副渔业产值由 1978年的12.3%上升到1995年的32.2%。1995年畜牧业以131个养殖小区和386条养殖一条街以及养殖大场为基地, 使畜、禽、蛋、肉、奶产量和产值大幅度增长,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8.9%, 上升到1995年的29.6%。乡镇企业到1995年已发展到1.7万个, 从业人员达5.2万人, 实现利税总额2.16亿元。黑木耳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新上乡企项目128个, 其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80个,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型生产体系。
(3)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❶水利工程。“六五”期间,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实施“三五”工程, 对境内5条大岗、5条河流和5座大中小水库的周围及水打沟进行开发治理, 采取植树造林、养鱼种稻等措施, 收到良好效果。“七五”期间, 改造了8.2万公顷低洼易涝地, 共修水渠3 000多公里; 水田面积由1984年的0.21万公顷扩大到1995年的1.56万公顷。
❷农业机械。到1995年,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万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1 200多台, 小型拖拉机8 000多台, 各种拖拉机配套农具1.8万多台。联合收割机80台, 农用排灌机械3 500多台。
❸耕地培肥。在耕地培肥达标竞赛中, 成立了有机肥总公司, 下设18个分公司, 建立1 360多个积肥专业队。平均公顷施有机肥30立方米。
❹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量。1995年农村用电量3 725万千瓦小时, 化肥施用折纯量4.19万吨, 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使用量也逐年增加。
(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1978年, 海伦市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以来, 把科教兴农作为提高农民素质,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措施来抓, 积极实施“丰收计划”, 推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 围绕创“两高一优”农业, 积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海伦市开展的农林牧副渔结合的生态模式研究, 取得丰硕成果。发展林业, 恢复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 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同时, 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 促进粮食增产, 形成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 推动科技进步,海伦市建立了农技中专, 农民技校和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共20多所; 市乡 (镇) 两级政府每年投入科教经费递增50%以上;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 普及实用技术,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四、肇东市 ☛
000077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