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 区域综合开发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 区域综合开发研究

(四) 区域综合开发研究

1. 红壤低丘综合开发研究。浙江的红壤低丘资源,5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1955年在金华县建立石门农场作为红壤改良利用的基点,取得以磷增氮、改良红壤低产田的突破性进展,6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该场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又种植果木,并从种、养业发展到农工贸,到1982年全场新垦红壤地1 160多公顷,其中粮食和饲料地235公顷、茶园果园353公顷、用材林306公顷、水面80公顷,并兴办了制茶、酿酒、机械、建筑等工业。
1983年,省农科院、浙农大、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科所等单位组织80多名科技人员,到兰溪、江山、安吉等县进行红壤综合技术开发,面向市场,开发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实行农林牧渔副和工业并举,全方位发展。如江山县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地,腾出土地发展多种经营,引进禽、畜、鱼、果良种,并发展乡村企业,1984年就使林、牧、副、渔的比重上升到44%,农村工业产值3 180万元。衢县是浙江省红壤地区的柑桔主要产区,开发中从建立良种母本园开始,到栽培、采摘保鲜、加工、销售,实行系列技术指导与服务,促进柑桔增产。
按照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的要求,浙江省科委于1991年组织科技人员在金衢盆地设19个点,进行低丘红壤区农业持续发展的研究。到1993年已基本形成的水稻、旱粮、茶叶、柑桔、畜草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和防护林带建设。试区双季稻高产栽培三年平均亩产731公斤以上,并探索了几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其中蔬菜—玉米+辣椒—晚稻比麦—早稻—晚稻三熟制增加纯收入3倍左右。以春玉米为主的旱地分带轮作,一年三季四熟亩产752公斤,净收入527元,比当地麦薯两熟增产90.5%,增收68.2%。50亩茶园应用丰产优质技术,年亩产干茶170公斤,且高档绿茶比一般茶园增加80%,平均亩产值1 500多元,试区还建设农田防护林30公里,水土保持林43公顷,林草覆盖率20%以上,对茶叶、柑桔有明显的防冻及改善品质的效果。
2.滩涂综合开发研究。浙江沿海滩涂由于海岸类型、海洋动力条件、土壤质地不同,岸段间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变动幅度大,含盐量差距悬殊,形成了多样化、多目标的商品生产方式。但直到60年代都沿用围后抛荒3—5年,自然脱盐后再种植耐盐作物的传统开发方式,10年后才接近内地生产水平。70年代后期,省农科院、浙农大等单位在萧山等县有一定淡水水源的砂、粘涂区建立480公顷中试示范区,围后进行园田化、水利化、林网化建设,3年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皮棉近100公斤, 果树和防护林带成活率9%以上,这套技术已在钱江两岸和浙江南部开发海涂应用。萧山县垦种1.66万公顷,已形成络麻、棉花、粮食、水产、蚕桑、瓜果、畜禽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靠海涂开发起家的红山农场,闻名全国。
50—60年代,浙江全省滩涂上种了8 600多公顷柑桔,由于立地条件和品种不适,在土壤脱盐过程中引起缺铁、缺锰,导致黄化病。省柑桔研究所,浙农大、台州农校等单位协作,创造了一套基本适应海涂条件的柑桔栽培技术,综合治理了黄化病,使北起镇海县的金桔、象山港两岸的柑桔、南到温岭的高橙、玉环的文旦、温州的甜橙,点掇成“金色岸带”。
温岭县于80年代进行滩涂梯级模式开发,在潮上带,潮间带分别开发粮食和经济作物,果基鱼塘、养殖对虾、蛤蜊、泥蚶、蛏子、紫菜、毛蚶、扇贝等,取得较好效益。
1991年开始,省农科院、浙农大在上虞市海涂实验农场进一步进行“新围海涂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利用研究”,到1993年整治耕地244公顷,主栽棉花147公顷,平均亩产89公斤,其中1公顷试验田亩产114.3公斤,品质比大田增加1—2个等级。试验还证明每亩施1公斤硫酸锌,对大豆、棉花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新挖鱼塘14公顷进行鱼、蟹混养试验。营造防护林33公顷、经济林7.5公顷。全年生产总值334万元,利润198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4倍、1.6倍。上虞市已将涂区的棉花高产模式栽培、西瓜后作间套技术、牧草、鱼蟹混养技术等向全市推广。
3.圩区开发研究。杭嘉湖圩区是浙江省商品粮重要产区,60年代初以来逐步形成冬季种大麦、油菜或绿肥,接着种连作稻的格局,对发展粮食生产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量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且种粮的经济效益低,原有的种植制度开始变化。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新型复种组合模式,提高种植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嘉兴市农科所在嘉兴七星乡等地作了研究和探索。该乡有水田1 630公顷,人均占有1.4亩。1988年大麦和油菜以后种连作稻的种植面积占81.6%,复种指数256%,粮食商品率49%。1989年开始调整种植结构,有部分村推行雪菜—早稻—晚稻,有部分村推行大麦—西瓜(或嫩玉米、嫩大豆)—晚稻,到1992年,这两种种植模式分别占水田的17.5%和7.4%,粮食和经济作物比重为80:20,全年复种指数275%。其结果是: 全乡粮食亩产由1988年的863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1 010公斤;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见表4-1-2),并建成雪菜小包装加工等企业。水旱交替轮作,加上雪菜、西瓜等茎叶残留,使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有了改善。圩区其他种植结构有:调冬型复种方式,将大麦、油菜改为雪菜、榨菜、草莓、马铃薯、冬青菜等,可实现亩产值超千元,粮食超千公斤;调夏型复种方式,改早稻为西瓜、春番茄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表4-1-2 稻田几种复种方式的经济效益

种植方式产值
(元/亩)
成本
(元/亩)
用工
(元/亩)
净产值
元/亩元/工
大麦—稻—稻
油菜—稻—稻
雪菜—稻—稻
大麦—西瓜—稻
756.6
784.0
1 472.3
1 114.4
320.4
303.6
398.4
409.5
41
44
52
58
436.2
480.4
1 073.9
701.9
10.64
10.91
20.65
12.10

❶ 定位试验材料,按现行价格计算。提高经济效益,有的将早稻改为玉米、大豆,调整粮食内部结构;调冬夏型复种方式,为青菜—胡瓜—晚稻,榨菜—冬瓜—晚稻,草莓/西瓜—晚稻等,每亩年产值为1 610—2 635元,是麦—稻—稻的2—3倍。
4. 小水库流域综合开发。80年代,湖州市郊区在埭溪镇风车口等小水库进行综合开发,以养鱼、育珠为重点,种植牧草,发展畜禽和竹、木、瓜、茶等,到1985年,使风车口、管门冲、向阳等3座贫营养水库的0.83公顷水面渔业亩产由8.7公斤提高到240.4公斤。为了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1989年成立了以风车口水库、埭溪粮油厂、妙喜养殖场为核心,包括12座小水库、东林水产村,40个专业大户参加的风华集团,把原分散经营,单家独户的生产,组合成适度规模的饲料加工,畜禽养殖、淡水鱼、珍珠、农副产品加工、农林特产品等生产系列,统分结合,互为依托。集团引进和繁殖瘦肉猪、鸡、三角蚌、牧草、西瓜、早园笋等良种,建立饲料加工厂生产系列全价饲料,并为养殖业提供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实行技农工贸结合,农渔牧林结合,开发和生态农业结合。1989年,综合经营产值达到1 092万元,税利78.2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52%和10.5%,水库养殖平均亩产253.4公斤,其中梅峰乡五四水库2.8公顷水面渔业亩产突破1 000公斤,创造全国单库的最高记录。这一年,集团生产淡水鱼402吨,肉猪2 783头,鸡16. 12万只,种蛋3.3万只,珍珠195公斤,牧草和饲料作物465吨,杉木70立方米,毛竹1. 1万支,笋果瓜茶玉米等27吨,发电25万度。形成了小群体、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格局。
☚ (三)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四、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
000226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