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转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转移

(四)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转移

80年代以前,安徽农业一直处在单一经营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除“大跃进”时期农村劳动力有较多转移外,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全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一直在95%以上,其中种植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5%以上。80年代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发生了阶段性的改变。
1.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由单一从事种植业逐渐向林、牧、渔等多种经营方向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现象普遍,无法具体地分出农村劳动力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分布情况,但可以从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出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种植业逐渐向林、牧、渔业转移的概况。1981年,安徽农村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1%,到1994年下降到64%。这一阶段全省农业总产值结构变化见表2-1-3。

表2-1-3 农业总产值结构变化情况

年份
比重 (%)
1981198519901991199219931994
种植业产值占农业
总产值比重
81.075.066.060.063.069.064.0
林、牧、渔业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比重
19.025.034.040.037.031.036.0

2.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80年代后,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非农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比重从1982年开始逐年减少,从当年的95.3%下降到1994年的75.0%。见表2-1-4。

表2-1-4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情况

年份
比重 (%)
1982198519901991199219931994
农林牧渔业劳力
比重
95.387.583.683.481.977.875.0
非农行业(二、三
产业)劳力比重
4.712.516.416.618.122.225.0

3.由农村向城市转移。90年代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采取了治理整顿政策,压缩了基建投资,关、停、并、转了部分低效益、高能耗、污染重的乡镇企业,因而相应地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安徽农民纷纷离开乡土,加入了浩大的“民工潮”队伍。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93年,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达300万人左右,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占78.2%,19~45岁的青壮年占87.3%,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9.5%。
安徽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与全省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适应。199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542.8万人,比1993年增加40.5万人,增长1.6%。1994年,全省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0.175公顷。如果按1952年全国劳均负担耕地0.62公顷计算,扣除外出打工和全省乡镇企业所能容纳的劳动力,粗略计算,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量也在1 000万人以上,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时期内难以容纳、吸收这么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安徽一个长期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
000024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