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重点开发区建设安排
根据各农业开发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业综合开发不可能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必须集中优势人、财、物力,选择和依靠自然条件较好、现有社会基础发育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重点开发。为此,开发布局重点区域的指导思想是首选黔中区进行重点整治、开发。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黔北、黔东北、黔南等区域推进、扩展,2000年后进一步向黔东南和黔西两大区域扩展。现阶段这两个区域,
❶继续巩固以黔西区为主体的毕节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试验区,解决这一区域的温饱问题和乌江上游的水土流失;
❷进一步加速黔东南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的建设及其林产品开发的配套建设。在具体的开发布局上,除近期以黔中区为重点外,各区亦应选择相对条件较好的小区域先进行开发试点,以其为依托,先为其区域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市场等外部条件,同时为区域开发重点项目的落实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保证。在重点区开发分期进行时,原有的开发区亦可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列入下一个时段开发。
第一批,开发以黔中区为主体的绥阳、风冈、湄潭、余庆、遵义、金沙、黔西、黄平、平坝、长顺、惠水、仁怀、石阡、平塘、独山等15县。
本批开发的15个县有耕地面积78.51万公顷,其中中低产田土面积64.32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1.93%);宜农荒地4.088万公顷;宜园荒山荒地6.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48.36万公顷;可利用草山草坡78.84万公顷(其中已利用52.81万公顷);可养殖水面1.68万公顷,已养殖0.59万公顷。本区域开发方向为农牧林结合,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增加粮、油、肉、果、菜的有效供给。开发主要任务是改造6.67万公顷中低产田土;垦复宜农林地0.067万公顷;造林6万公顷;改良草场0.13万公顷。
第二批,仍以黔中区为主体,有贵阳市郊、清镇、安顺、修文、息烽、开阳、瓮安、福泉、龙里、贵定、都匀、麻江、六枝、镇宁、铜仁、玉屏、凯里、兴义等18个县市。
本批开发区有耕地71.16万公顷,其中中低产田土面积45.24万公顷(占耕地的63.57%);宜农荒地4.79万公顷;宜园荒山荒地6.454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22.154万公顷;可利用草山草坡66.65万公顷(其中已利用48.92万公顷);可养殖水面1.44万公顷,其中已利用养殖面积0.346万公顷。本区域发展方向为农林牧结合,以增加粮食、油料、肉、菜、果、蛋、奶、渔等的有效供给,满足和服务于城市工矿的需求。主要开发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优质烟基地、优质茶叶基地、桑蚕基地、优质水果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改善灌溉面积;营造经济林、木本药材;建立商品猪基地、奶牛基地,以及家禽、蛋等商品基地;改造中低产渔塘,开发未利用水面,发展稻田养鱼。
第三批,开发黔北、黔南等区的习水、桐梓、正安、德江、思南、印江、松桃、江口、岑巩、天柱、黎平、兴仁、贞丰、安龙等14个县。
本批开发区耕地面积为60.104万公顷,有中低产田土面积50.9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4.71%);宜农荒地1.90万公顷,宜园荒山荒地5.3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坡52.9万公顷;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68.07万公顷(其中已利用面积74.01万公顷);可养殖淡水水面1万公顷,已养殖1 620公顷。区域开发方向亦为农林牧结合,重点是建设各种林业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开发主要任务: 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经济林基地、用材林基地;营造防护林;建设人工草场,发展草食牲畜,建立商品牛、羊基地;发展亚热带水果基地,甘蔗生产基地,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桑蚕基地,麻类基地;发展优质中药材;推广稻田高产养鱼。
第四批,开发以黔西区、黔东南区为主体的省内其余区域,即织金、普定、紫云、丹寨、赤水、道真、务川、沿河、施秉、镇远、万山、三穗、剑河、台江、锦屏、雷山、榕江、从江、三都、册亨、望谟、罗甸、荔波、普安、晴隆、关岭、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纳雍、钟山、水城、盘县等34县(市、区、特区)。
本批开发区耕地面积为172.05万公顷,有中低产田土面积154.06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55%);宜农荒地1.12万公顷;宜园荒山荒坡9.88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134.406万公顷;可利用草山草坡89.61万公顷(已利用面积98.76万公顷);可养殖淡水水面3.08万公顷,已养殖0.65万公顷。区域开发方向是林农牧结合,为社会提供各种农副产品。开发任务: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其中坡土改梯土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000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发展水浇地50万亩;新建人工草场100万亩,发展草食牲畜;建设果园基地,包括亚热带水果;建设药园;建设茶园;建设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农业适用技术的综合配套措施推广和农林土特产加工体系的建立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