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8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工作经过两年的整顿,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强调实事求是,注意经济效益,缩短了水利基本建设战线,使水利建设逐步走上了正常轨道。1980年1月,全省计划会议提出: 在近期内一般不上新的水利工程项目,重点抓好现有工程配套,充分发挥效益。为了彻底转变水利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9月,省水利部门根据省委扩大会议精神,提出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围绕商品粮基地建设,继续执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实效”的方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使水利工作逐渐实现了三个转变,即: 从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到为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上来;从不注意投入产出,不讲经济效益,转到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效益上来;管理单位从只重看闸守库,安全供水,转到注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综合经营上来。同时,健全了基层水利组织机构,贯彻落实各项水利政策,提高了群众进一步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到80年代中期,水利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80—1990年,全省中型水库增加了12座,小型水库增加了18座,塘坝增加了711座,万亩以上灌区增加了7处。1990年全省实际灌溉面积比1979年增加了40.25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3.66万公顷。80年代后期的4年中,平均每年增加5.42万公顷,是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综合效益最好,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