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三田”建设
“三田”指梯田、砂田、沟坝地。这是甘肃旱作农业区蓄水保墒,拦泥保肥、培植地力,提高单产的一项主要农田基本建设,也是甘肃广大劳动群众长期与干旱作斗争的有效措施和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前,这类措施仅是星星点点,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田”建设发展快,质量高,效益显,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1992年统计,全省共建成“三田”106万公顷,其中水平梯田98万公顷,铺压砂田3.8万公顷,沟坝地4.2万公顷。据有关部门抽样测查,一般年景,梯田每公顷增产粮食750公斤左右, 新压砂田和洪水漫过的沟坝地,既保收又丰产,群众修建“三田”的积极性很高,发展前途广阔,是全省旱作农业区的农田基本建设主攻方向。
上述各类工程设施的建设,共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57亿元,投入劳力25亿个工日。使陇原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据统计,到1992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8.5万公顷,保灌面积73.8万公顷,有效和保灌面积分别比新中国成立之前增长2.2倍和3.4倍;兴修“三田”106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公里,初步解决了干旱山区和病区542万人,592万头畜的饮水困难,建成小水电站438座,装机容量达17万千瓦,小水电与大电网结合,已使全省100%的县、95%的乡、77%的村和64%的农户用上了电。1992年全省粮食总产696.96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水地产粮约占50%, “三田”产粮约占25%。由此可见,全省75%以上的粮食产量是从水地和“三田”上获得的, 自1983年以来, 甘肃农业生产基本上结束了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局面,连续10年丰收,水利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可谓功不可没。1949—1992年甘肃省农田灌溉面积发展情况见表2-6-3。
表2-6-3 甘肃省农田灌溉面积发展情况
单位: 万公顷
年 份 | 有效灌溉面积 | 保证灌溉面积 |
1949 1952 1955 1957 1960 1962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 31.41 32.61 38.47 42.97 49.86 51.55 53.19 65.82 93.17 84.87 85.20 84.36 84.69 84.61 84.73 83.15 82.58 83.42 83.84 84. 13 85.45 86. 74 88.49 | 15.92 16.95 22.21 26.18 32.62 33.75 39.61 46.75 71.19 64.02 65.31 65.39 65.32 60.75 68 66.6 67.09 68.72 69. 77 70. 75 79.30 72. 55 7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