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沙湾飘色和鳌鱼舞
沙湾是番禺市的一个古镇。沙湾飘色是源自于沙湾而其后流行于番禺及其他地方的一种民间传统的节日游艺活动。
沙湾飘色已有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广东各地的流浪艺人,每逢庙会酬神,他们便化装成各种戏曲人物表演,但只演不唱,俗称为“赛色”。这种表演活动逐渐发展,各地又根据不同的情况巧加编排,有的在马上装扮,称为“马色”;有的在水上表演,称为“水色”;有的则在板台上摆设,称为“飘色”。
飘色在喜庆佳节或庙会酬神时进行。表演时各个节目都是以“板”为单位展出,传统的色板有100多板,其内容大多取材民间神话或历史小说,如《黛玉葬花》、《三调芭蕉扇》、《水漫金山》、《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等。每板的飘色实际上就是一座流动的舞台。每两板秋色之间配一台八音锣鼓,边吹边打,徐徐行进。
沙湾的飘色活动,往往和当地流行的鳌鱼舞一起进行。鳌鱼舞的历史比飘色更为悠久,过去每逢喜庆佳节,民间都要跳鳌鱼舞。鳌鱼是传说中龙头鱼身的“神鱼”,传说他一翻身便会天塌地陷。沙湾地区旧为海岛,人们对鳌鱼有种敬畏心情。以神圣来祀奉,并以竹篾糊纸张做成鱼形来展示。鳌鱼舞有模仿鳌鱼戏水、噙茜、交配、散卵的动作,生动自然。过去舞鳌鱼时有进行比赛的,让人们品评谁的鳌鱼造型美、谁的舞姿生动,能坚持到最后者得胜。
飘色和鳌鱼舞在八音欢快的乐曲声中舞动,鞭炮的轰鸣更增添了热烈的气氛。近年来,飘色的制作更为精美,规模更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