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佛山秋色
佛山秋色是岭南节日民俗艺术的奇葩。它始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秋即丰收,色是景色。当地群众在秋收之后,以巡行的形式展示自己制作的各式工艺品和文艺节目来庆祝秋收,故俗称为出秋色,又称秋色会景,或叫秋色赛会。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表现内容之丰富为当地包括春节等任何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任何一种演艺活动所不能比拟的。
参与秋色巡行的艺术门类繁多。有灯色、水色、车色、马色、地色、飘色、景色。从艺术种类上分又有杂剧、舞龙、舞狮、担头、化装表演,各类食品和牲畜的展示等;从制作的方式或材料分又有纸塑、灯、像生、仿古、粘砌、扎作、剪纸、绘画等,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可以说秋色是佛山各种民间艺术的综合展示。
与庆祝秋收的主题一致,制作瓜果、佳肴、牲畜的模型历来是秋色会演中的重头戏。随着工艺的不断提高,荔枝、杨桃、木瓜、香蕉、龙眼、番石榴、甘蔗、柚子、冬瓜、沙葛等岭南果蔬模型作得娇嫩诱人,色香俱备。在其中混入真的也令人难辨真伪。秋色有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凡市场买来的东西,都不能参与秋色赛会。
秋色艺术品的制作原料,基本上是用当地传统艺术品所习用的原料以及下脚料制作的,如废纸、木片、木刨花、竹篾、涂料、棉纱、丝草、废铁、香胶、石蜡、陶泥、灯芯、稻草等。但经制作者巧手施艺,便化腐朽为神奇,黑亮柔软的凉粉制成生猛的塘虱鱼,轻巧莹亮的蚕茧制成轻盈欲滴的菊瓣;半透明的云耳掇合成朵朵高贵的黑牡丹;用红薯干制成鲍鱼;用蜡塑成明虾。
秋色会景中的灯色品种有特艺灯、明纱灯、仿古灯、雕刻灯、宫灯、头牌灯等。还有制作精美的鱼灯,鱼灯大而醒目,大的长达丈余,小的亦有七、八尺,内装灯光,每逢鱼灯队出现,映得街市一片璀灿,鱼灯特有的效果,将观众带入一种奇幻的世界。
佛山民谚有“无龙不成秋色”之说。有草龙(胶笋龙)、火龙(香火龙)、纱龙、三节木龙、塑料莲花龙、单车龙以及金龙、银龙等。
秋色中,亦有“十番”的表演,当地有无番不算秋色”之说。表演者穿黑色的服装,点缀金、红色,手中舞动飞钹,动作粗犷有力。
秋色巡行的顺序是前面用信号灯报信,火把开路、唢呐齐鸣、报信马奔驰、头牌灯前导等五项仪仗,其余各色便陆续登场。
秋色中各种色景的制作,其题材多是民间传统的吉祥福寿的摆设,表达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劳动的歌颂,如连年有鱼(余)、大展红桃(鸿图)、牡丹富贵、竹报平安、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中的人物造型,以及表示祥瑞的仙佛造型。也表达了针砭时弊、揭露丑恶的鲜明态度。每年一度的秋色会景,也不知在佛山的街道上走过了多少趟,它满载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来,又载着对美好的希望与追求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