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少儿文艺活动
少年宫、少年之家, 是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和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市郊各县的少年宫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办“少年之家” 的基础上兴办起来的。宝山县少年宫建于1953年, 是市郊最早建成的少年宫; 1960年后,各县少年宫陆续建立。1986—1992年, 市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布局, 增加投入, 对郊县6所少年宫进行改建、扩建, 并新建了川沙、青浦、嘉定、宝山等少年宫。少年宫一般设有影剧场、讲演厅、阅览室、活动室、专业培训室和室外活动场等。县少年宫属市、县教育局双重领导。1963年根据学校实行三部制的需要, 郊县集镇、街道兴办 “少年之家”。“文化大革命” 时期, “少年之家” 停办, 1983年恢复建立。进入90年代, 部分郊县 “少年之家” 阵地收缩, 活动有所减少。但有的县仍在发展, 如南汇县30个乡镇均建 “少年之家” 和活动室。“少年之家” 以其小型、灵活、多样、就近、方便等特点, 积极开展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
市郊农村少年儿童文艺活动, 开展得最为活跃的就是歌咏。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举办的历届 “歌咏比赛”、“歌咏大会”, 都有农村少儿歌咏队伍参加。1958年开创的 “布谷鸟歌咏节”, 是少年儿童歌咏比赛的重要形式。首届歌咏节由市教育局、文化局、团市委、中福会、音协上海分会、电台、市少年宫联合举办, 发动全市中、小学生参加, 号召 “人人能唱歌、处处有歌声”。“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9年举办第二届, 全市90%的中、小学开展了 “大家唱”活动。1980年办第三届, 全市88万小学生中有83万人次参加。1981年第四届, 全市有85万人次参加。1982年起改为 “布谷鸟音乐节”, 少儿的器乐节目也参加进来了。以后, 定为每两年举行一次。音乐节的举行, 推动了农村少儿歌咏活动。1980年起, 由市教育局、市青年宫在全市中学举行 “班班有歌声” 活动, 更带动了少儿歌咏活动的持续发展。
农村少儿戏剧活动也较活跃, 各县少年宫有专职或兼职的戏剧辅导干部。60年代以来, 全市学校、少儿系统影响较大的文艺交流演出有两次。一次是1963年举行的少年儿童戏剧交流演出; 另一次是1983年8月举行的 “上海市中等以上学生文艺会演”。两次会演都有农村少儿节目参加。从1983年开始,每逢单年举行的 “十月业余剧展”, 各县少年宫都为少儿戏剧专场演出举行选拔演出。嘉定县少年宫的话剧 《审桃》、上海县少年宫的童话剧 《不好玩》、话剧《自修课的风波》获 “十月剧展”优秀奖。
农村少儿书法活动更是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小学校、县少年宫、各乡镇举办的业余艺术学校, 都开展少儿书法培训活动。例如1987年7月,上海县马桥乡中心小学在乡教委、妇联和乡工业公司的支持下, 创办了 “马桥乡少儿业余艺术学校”, 所设8个少儿艺术班中, 少儿书法、少儿篆刻各占一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