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田水利 (六)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33 258处,总库容5.1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85万公顷,有效灌面6.60万公顷。在各类水利工程中,有中小水库361座(其中中型1座)、引水渠1条、山平塘30 740座、石河堰1 293道、固定电灌站822处,机井39座。 ☚ (五)农村电气化 (七)农用工业 ☛
(六)农田水利 (六)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前,绵阳市水利基础十分薄弱,仅有一些小堰塘和古老的引水渠道,有效水量仅2亿立方米,保证灌面仅2.67万公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水利建设进程明显加快。1990年,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0 907处,有效蓄、引、提水能力13.6亿立方米,有效灌面15.46万公顷,保证灌面12.3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5.7%,为新中国成立前的4.6倍。水利工程中,蓄水工程65 706处,蓄水能力76 392万立方米,其中水库750座(大中型水库7座),库容50 977万立方米;山平塘61 206处,蓄水能力17 956万立方米;石河堰2 915道,蓄水能力6 42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主要是人民渠六、七期工程和各县自建引水渠系,共有794处,引水量4.6万立方米。提灌站4 394处,保灌面积1.42万公顷。 ☚ (五)农村电气化 (七)农用工业 ☛
(六)农田水利 (六)农田水利1949年全区仅有一些小塘小堰,蓄引水量9 775万立方米,有效灌面2.13万公顷,仅占当年水田总面积的10.5%。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1990年,全区土改田、坡改梯23.65万公顷.相当于现有耕地的48.64%;有水利工程67 585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74座,小(Ⅱ)型水库571座,固定机动提灌站507处;蓄引提水总量68 749万立方米,有效灌面11.48万公顷,占耕地的23.61%,农业人均0.23亩;保灌面积7.41万公顷。 ☚ (五)农村电气化 (七)农用工业 ☛
(六)农田水利 (六)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40年来,全区农田水利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自1987年开始,水利投入回升,逐年增加。到1990年末,全区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6 236处,总蓄、引、提水能力达12.0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22万公顷,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前的13倍、45倍、32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5%、9.7%、8.8%。此外,还解决了74.35万人、61万头牲畜饮水和部分城镇用水的困难。 ☚ (五)农村电气化 四、农业生产水平 ☛ 00005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