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构成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构成 (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构成青海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三个方面构成。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992—1997年为129 631万元, 年均21 605万元,1996年到达40 065万元。 青海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国家、集体、个人三部分的比例,1992年为1:14:0.7,1997年为1:116:10。 国家所占比重变化不大,集体部分和个人部分有所上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1985年为11.94%,1995年为13.23%,1997年为7.27%。从全社会的角度看,青海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明显下降,见表2-2-4。 表2-2-4 青海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 从资金来源和投资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的变化。 ❶自1992年以来, 国家用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是下降的。 1992年为888万元, 1997年为134万元。 ❷全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1985年为11.94%, 1994年为8.43%,1997年为7.27%。 国家直接用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的原因从青海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 也有外因, 有实际问题, 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青海财政一直是支出大于自身组织的收入,大部分财力依靠中央财政补助。1988—1993年,中央财政对全国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入、分级包干”的体制,取消了对青海补助年递增10%的政策,将中央向地方借款进入收入基数。1988年以来,中央对青海的定额补助一直保持每年6.56亿元,10年没动。1988年,全省总财力达到14.3亿元,其中:地方组织收入5.1亿元,中央补助9.2亿元,补助比1987年减少8 455万元。中央补助占全省总财力的64%。1993年,全省总财力达到21.7亿元,其中:地方组织收入11.37亿元,中央补助10.16亿元,占全省总财力的比重下降到47%。5年间,地方组织的收入增长了1.27倍,中央补助只增长了10%。全省财政赤字的格局由此形成。1993年全省财政赤字为8 686万元,截止1997年,全省地方财政赤字累计达到6.4亿元。 (2)多年来每次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农业总是首当其冲,减的最多。“六五”时期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较“五五”时期减少1亿多元。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3)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机构人员大幅度增加。“六五”时期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机构陆续重建新建,“七五”时期,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服务体系开始向乡镇延伸,1986年底全省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机构为893个,在职职工14 213人,1997年底全省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机构达到1 372个,在职职工20527人。财政每年增加支农投入,因增加机构、人员,增量部分只能保运行、保工资,没有力量增加建设投入。 (4)对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形势认识不全面。始终认为经营承包到户后,农民忙于种承包田,一时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对农民更迫切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积极性估计不足;加上农牧业连续几年丰收,大部分农牧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放缓了农牧业基本建设的步子。 (5)青海经济总量小,全省GDP仅为200多亿元,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对工业实行倾斜政策。但由于结构不够合理,重复建厂、重复加工生产过多,造成了产品积压,市场疲软,亏损增加,效益下降,以工补农的目标没有按计划实现。 ☚ (五)农民个人资金积累及投入 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