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农业科技成果介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农业科技成果介绍

(八)农业科技成果介绍

1. 中晚熟玉米双交种“双跃3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58年育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双交种组合为(华160×W20)(南49×南55)。1959—1964年在济南、烟台、济宁等11个市(地)41次试验,平均亩产314公斤,比坊杂二号等对照种增产29.2%。1964年在诸城县辛兴公春播试种59. 4亩,平均亩产533公斤;1965年在莒县城关公社春播268亩,平均亩产414公斤,比金皇后增产41. 8%;1960—1964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试种,也都表现增产显著,一般比当地推广良种增12.2—88.8%,居各地供试品种之首。
该品种60年代至70年代初,山东、河南、四川等9省累计推广面积3 500万亩,据试验每亩增产30公斤,总计增产粮食10.5亿公斤,每斤按0.192元计算,经济效益高达20 160万元。
2. “济南2号”小麦。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该品种以“碧蚂4号”为母本、“早洋麦”为父本杂交。始于1955年,培育历时5年。1978年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在150—300公斤水平范围内均表现增产。全省种植面积曾达2 000万亩,在黄淮海麦区最大种植面积达3 000万亩。
3. “济南9号”小麦。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该品种以“辛石3号”为母本、“早洋麦”为父本杂交,于1965年育成,1978年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在200—350公斤的水平范围内增产明显,1972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 000万亩。
4. “柳条青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66年从泰安县农家品种中系统选育成。1978年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具有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等优点。全省种植面积约20万亩,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省也有一定种植面积。
5. “鲁保1号”生物除草剂。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71年研究制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鲁保1号”是防治大豆菟丝子的有效生物制剂,在国内属首创。山东农科院植保所于1963年秋,在济南郊区豆田发现大豆菟丝子自然感病死亡株,经分离、培养、接种、鉴定,确认是一种真菌寄生致死,它属半知菌类、盘梗孢目、盘梗孢科,并定名为“鲁保1号”。随后又研究解决了鲁保1号土法生产的技术关键和应用技术,并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肯定该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菟丝子幼芽出土盛期10天左右喷菌液(浓度为每毫升含活孢子3 000万—5 000万)1—2次,防效可达80%—95%。这一成果已在全国20个省、市(区)扩大应用。
6. “泰山1号”小麦。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该品种以“54 405”为母本、“欧柔”为父本杂交。1971年育成。原系号为696 387。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经山东省各地试验鉴定,比“丰产3号”、“济南9号”等品种平均增产15%左右,自1972年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占全省麦田面积的5%左右,在晋、冀、豫、津及苏北、皖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全国种植面积达4 000万亩以上。
7. “文丰5号”大豆。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文黄1号”作母本、“集体5号”作父本杂交,于1971年育成,1978年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一般亩产125公斤左右,高者可达200公斤以上。适宜一年两作或间作套种。适于山东东部、鲁北及鲁中地区种植,在江苏、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表现适应性较好。山东全省推广面积曾达700万亩。
8. “渤杂3号”高粱。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该品种以“3197 A”为母本、“渤粱3号”为父本于1968年开始有性杂交。1972年育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适应性强,一般亩产375—425公斤,丰产田可超500公斤。
9. 高产、抗病玉米三交种“鲁三9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72年育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鲁三9号”是用“鲁单3号”(华160×风可1)作母本、“自330”作父本的三交种。1973—1977年在本省多点试验和华东地方夏玉米、东南玉米协作区分别进行区试,共43处100次试验,平均亩产383. 45公斤,比群单105等对照种平均增产12. 9%。1977年,平度县大泽山公社北昌村大队麦田套种200亩,平均亩产512.5公斤。1976—1983年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四川等省累计推广面积2 106.4万亩,按每亩增产20公斤计算,总增产玉米42 128万公斤,每公斤0.192元计,经济效益可达8 089万元。
10. 早熟、耐阴、抗冷、抗病玉米优良自交系“威风322”。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59×风可1单交种为材料,按系谱法,自交选择五代,于1975年育成。1978年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威风322”作亲本育成的鲁单37号、36号,早三交、中三交,鲁原单4号、2号等9个玉米杂交种,均表现有一定的早熟性,比烟三六号等同类型杂交种增产15% 以上。据1981年统计,在山东、河北、苏北、皖北等地推广面积约1 400万亩左右,在国内早熟育种上是一个突破。
11.“济薯5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72年用“南京92”作母本、“一窝红”作父本,于1975年杂交育成的优良甘薯,1978年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一般亩产2 000公斤左右,高产田可达3 000—3 500公斤。适合平原、山区种植,春、夏栽均可。春栽4 000株,夏栽5 000株,春薯比“胜利百号”增产20%,薯干增产25%左右,夏薯比“胜利百号”增产25%左右。1981年全省种植47.34万亩。
12.花生新品种“花17”。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于1967年以杂选4号作母本、姜格庄半蔓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于1975年育成。
该品种从1967年开始培育,1975年全省区域试验的10处鉴定中,有8处比当地大花生平均增产21.6%。1982年推广100万亩,全国累计推广600万亩。一般亩产200—250公斤,最高亩产500公斤以上。
13.LF-Ⅰ型离子自动分析仪。由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于1975年研制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仪器设计以比色滴定原理为工作原理,把手动操作的取样、分析、清洗三个步骤全部改为自动化,并设计组装在同一仪器中。样机在7分钟内能测出土壤浸提液中的Ca++、Cl-、CO3-、HCO3-离子含量,重复误差小于2%,比手动操作快5倍以上。更换仪器中的化学试剂后,可分析其他阴阳离子,适用于海水分析、水质分析等,有较大的通用性。以标准样品校正本仪器,精确度为万分之五。
14.“微生物分解磷矿粉”。由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1975年研制成,该项研究始于1973年,历时3年。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项目利用自养型氧化硫杆菌能氧化硫磺为硫酸的原理,将磷矿粉与硫原物质混合,接种氧化硫硫杆菌,在温和条件下可以产酸解磷。盆栽和大田试验证明,这种菌溶磷对作物有明显的肥效作用:
❶在室内对各种来源的氧化硫硫杆菌进行产酸和解磷能力的比较试验,证明只要满足氧化硫硫杆菌的生长条件,一般在摇瓶中可使磷矿粉的转化率达到70%—90%,而固体堆制时,转化率仅在5%左右;
❷为了克服使用过程中大量堆制的困难,缩短堆制时间,设计出酸化颗粒磷肥,并以含硫煤矸石代替硫磺都取得了增产效果(10%—15%);
❸从河北省峰峰矿区筛选出一株能较好利用含硫煤矸石的菌株一株(TT-F)。
15.“合理施用化肥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由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全国化肥试验网于1976年完成,该项研究始于1973年,历时4年,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1973—1976年,全国化肥试验网组织各省(市、区)农科院土肥所及中国农科院有关专业研究所,针对氮肥深施保肥增效、中低品位磷矿粉的有效施用条件及钾肥肥效和施用技术,开展了协作研究,共获得5 000个试验结果。提出了合理施肥的技术,为发展化肥生产,合理分配化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16.“内疗素的生产和应用”。由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微生物室内疗素研究组1971年开始研究,1976年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内疗素是由一种放线菌(刺孢吸水链霉菌)产生的农用抗菌素。其菌种是由中国农科院土肥所从海南岛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来的。经提炼提纯,测定精制品的主要成分为放线菌酮。内疗素有较强的内吸杀菌能力,对红麻炭疽病、苹果腐烂病、甘薯黑斑病、橡胶树割面条溃疡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使用浓度不当容易产生药害。
17.“赤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的研究鉴定”。由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于1976年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项目与山东医学院电镜室协作,经镜检,萎缩型松毛虫病死虫体的肠和粪内含有大量多角体;电镜下多角体呈六角形,棱角较钝,多数直径为0.9—2.7微米,经碱处理后,多角体释放出大量近圆形(二十面体)病毒粒子,直径30微米左右。超薄切片观察,多角体只寄生在细胞质中,病毒粒子呈点阵状排列。
18. 高产稳产棉花品种“鲁棉1号”。由山东省棉花研究所育成。该品种于1961年运用母本“中棉所2号”和父本“1195系”进行有性杂交,1971年用钴-60γ射线4万伦琴进行辐射,至1976年育成。1981年获国家科委一等发明奖。
1977—1983年,“鲁棉1号”全国累计种植面积87.42万亩,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57亿元。
19.花生新品种“花11”。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育成。从1966年开始用“白沙1016”作母本、“中选65”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1976年育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品种1974年参加全省多点产量鉴定,34处试验比伏花生增产的31处,平均增产14.5%。1975年参加全省区试,13处试验比伏花生平均增产19.9%,比“白沙1016”平均增产9.6%。1981年,全省种植88万亩,至1984年全国累计推广600多万亩。
20.“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由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完成。该项研究始于1972年,1977年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项目研究了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明确了枯萎苗期症状及两病的传播途径;进行了菌型鉴定,搞清了山东省病区枯黄萎病生理型及其分布,研究出种子消毒和零星病点土壤消毒的多种方法;总结出“无病区以种子检疫为主,初病区以病点铲除为主,轻病区以轮作换茬为主,重病区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和“集中领导,统一组织,协作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时因地制宜,多种措施并用,部门各尽其责”的总体防治要求。
21. 冬小麦新品种“山农辐63”。由山东农业大学用钴-60γ射线处理“蚰包×欧柔”四代杂种,经六代选育于1977年育成。1981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该品种在1978—1980年的省区域试验中,在高肥组、中肥组和大区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名列第一位。1980—1985年,累计推广面积为4 107万亩,增产粮食238 165万公斤,增加收益78 594万元。
22. 高产稳产小麦“济南13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77年育成。1988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济南13号”小麦品种,是从1969年开始以“欧柔白”为母本、“辉县红×阿勃”的稳定后代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连续六年选育。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8年“济南13号”累计种植面积达1.24亿亩,增产小麦60.6亿公斤,新增纯收益27.94亿元。
23. “对虾渔业资源的开发、预报及合理利用”。由黄河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于1977年完成。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成果奖,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
该课题通过对对虾的幼虾相对数量的调查,计算求得渤海对虾相对资源量指标,成功地预报秋汛对虾的渔获量,预报准确率达81.2%。在全面调查秋季渤海对虾索饵群体和春汛产卵群体的生长、分布和渔场变动规律的基础上,改春季捕捞为秋季捕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我国每年平均增产对虾4 000吨,并使日本国捕捞中国对虾的比例由原70%—80%下降为20%—30%。
24. “用5409孢子粉生产菌肥”。由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1977年完成,该项研究始于1971年,历时6年,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5409菌肥”的生产,原来要经过斜面菌种、母剂、再生母剂和菌肥堆制四道工序。为了简化菌肥生产工序,创制成功用5409孢子粉直接堆制菌肥的新工艺。孢子粉中含有大量孢子,用少量孢子粉(1/500—1/1 000)直接掺拌饼土,即可制成优质抗生菌肥料。节省了设备、物资、燃料和人力,提高了菌肥质量。
25. “地瓜生产技术改进的研究”。由烟台地区农技植保站于1978年完成,1980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项目从1968年开始对烟台地瓜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八改三防二全一壮”的地瓜增产措施。该技术措施于1978年已在全地区普遍推广,使地瓜单产由过去的200公斤左右(折粮)提高到417公斤。
26. “井灌井排综合改良盐碱地”。由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该项目从1974年开始,在禹城改碱试验区开展以井为主,井、沟、平、肥、林综合治理盐碱地的科学试验。于1978年完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该项目在13.9万亩的实验区内,先搞好1万亩的综合治理样板。机井密度达到100—150亩/眼,排沟配套,大种绿肥,平整土地,营建防护林带。使万亩样板方内盐碱程度大大降低,盐碱面积由过去7 000亩减少为3 000亩,返盐季节地下水位控制在2. 5—3米,低于临界深度。旱涝问题得到解决,土壤肥力有所提高。万亩方内的9个大队粮食亩产由1974年的125公斤增加到191公斤。
27. 辐射育成早熟、硬粒、大穗型玉米自交系“原武02”。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1979年育成。该自交系从1971年开始,以“武单早”杂种一代干种子为材料,经Co-6030万伦琴照射诱变,经自交分离选育而成。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95—98天,制种产量高,一般亩产150—200公斤,高达250公斤。“原武02”自交系的育成对突破早熟不高产的矛盾,促进国内玉米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8. 夏播大豆新品种“跃进5号”。由山东省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育成。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跃进5号”在一般生产条件下亩产150公斤左右,在优良条件下亩产可达225公斤。截止1985年统计,累计推广面积达4 780万亩,增产显著,成为黄淮地区夏大豆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最受群众欢迎的品种。该品种适于中上等肥力土地种植,夏播每亩留苗15 000株左右,如早播、施肥,旱时浇水,更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29.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临沂地区林业局等单位于1980年完成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先后进行了“几种欧美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小片杨树丰产林的研究”、“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推广应用”等关于杨树丰产栽培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从品种选择、苗木标准、土地选择与改造、整地栽植到营林等整套杨树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可使木材年生长量平均达到1米3左右,高者达到2—3米3,创造了一年栽树、二年成林、三年成檩、五年成梁的林木栽培的新纪录。到1987年,全区丰产林面积已达到55万亩,改善了生态环境,对保护农业生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0. “枣胚乳培养育成三倍体植株”。由山东农学院遗传育种研究所于1980年育成。1981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项研究于1978年开始,经两年重复,培育出一批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此项研究,采用细胞组织期至细胞解体初期接种,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苄基嘌呤,2,4-D、萘乙酸、水解乳蛋白,长出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再以MS半量培养基、糖2%,促其长成小植株,再用MS半量培养基、糖2%,附加吲哚丁酸使扦插茎段生根。移植时,先把小植株用1/3MS无机盐培养液水培,促进根系充分发育以后再移入土壤。
31.“鲁棉1号”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由山东省农业厅和山东省棉花研究所于1980年完成,1981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项研究明确了鲁棉1号的需肥规律,提出了重施追肥的适宜期为初花期和必须浇好底墒水、攻棵水、攻桃水。由于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在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约增产皮棉200多万担,价值3亿元。
32.“花生亩产400公斤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1980年完成,1981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项目通过定点分期调查测定高产群体生育动态,摸清了营养体与生殖体的基本变化规律,提出了各生育期适宜的动态指标。自1972年开始研究,历时8年,先后培创出400公斤以上地块155块、450公斤以上地块56块,而且重演性高,成功率达到90%以上。最后有15块地首次闯过500公斤关,其中最高的亩产荚果573公斤,创造了全国最高记录。
33.“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由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0年完成。198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研究始于1956年,历时15年。摸清了山东苹果砧木的资源;研究了6种砧木的后熟特性;掌握了主要砧木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砧木根系及抗旱、抗涝、抗盐能力,提出了全省及黄河故道等邻近省份砧木区域化的意见;选出了抗盐、早果、矮化、适于密植的莱芜难咽和抗涝性特强、较抗盐、具有无融合生殖的甜茶,以及介于M9和M7的国内仅有的无性系矮化砧木资源——崂山柰子。
34.“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由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海洋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于1981年完成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成果在充分研究中国对虾生态、生理、繁殖等状况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工业手段创造适合于对虾繁殖及幼体变态发育的环境条件,提高对虾苗的育苗效率。该技术具有节省投资、简便易行、高效实用等优点。
35.棉花新品种“鲁棉6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于1981年采用系统选育法从72系中选择的变异株。198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纤维的强力和细度均好于“冀棉8号”和“鲁棉1号”。1982—1983年两省区试21个点次,平均亩产皮棉91.115—102.225公斤。
36.抗旱耐瘠冬小麦良种“昌乐5号”。由山东省昌乐县种子站于1981年育成。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该品种适于中国北方冬麦区一般平原地、旱田、丘陵、盐碱地等条件差的地区种植。解决了抗旱品种晚熟、不抗锈、穗小粒少、产量不稳定、适应性差、不耐瘠等问题。在国内外抗旱品种中居领先地位。
37.“快速改良低产薄地的重要途径——化肥增产培肥作用及效益”。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肥料研究所、邹平县农业局、邹平县科委和桓台县农业局于1982年共同完成。1983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项目掌握合理化肥用量,参与农田物质循环,重视对限制因子的调节,肥效可随产量而提高,其中低产到中产阶段,增50公斤粮化肥增投量3.56公斤,中产到高产降为2.135公斤;亩化肥成本由11.76元增到36.05元,亩产值由33.83元增到157.17元。由于增加循环物质,以“无机”换“有机”,提高了作物对光能和碳素的利用,农田有机质和有机形态营养物质投放可增加1倍多,实现农田系统良性循环,改善土壤化学性状,提高有机质、氮、磷含量,土地自然生产力几年内提高4倍。
38.“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于1983年完成。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于1979—1980年组织高产攻关,在全省30多个农村基点队连续培创出46块小面积千斤田。在掌握了基本生育规律和关键的栽培技术指标的基础上,1981—1983年又进行了公顷以上中试验证,千斤田成功率达85.7%。此后,又进行了千亩千斤方,1985年实现了万亩千斤方。
39.“高压喷射灌浆构筑防渗板墙技术的研究”。由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完成,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提出了用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构筑防渗墙体的一整套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该项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项工程中推广应用,为国家节约了亿元以上的资金,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0. 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掖单4号”及其自交系“8112”。由山东省莱州市农科所于1984年育成,1990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掖单4号(S112×黄早4)具有株型紧凑、早熟优质、抗病抗倒、光补偿点低、耐阴性强、光合生产率高、高产稳产等特点,平均单产600公斤/亩左右。1989年推广1 000万亩,利用8112配成的杂交种“掖单4号”、“豫玉5号”、“掖单6号”至1989年累计推广面积1 165万亩以上,增产粮食79 250万公斤,新增产值30 485万元,新增利税22 896.7万元,创外汇28万美元。
41. “提高长毛兔产毛量配套技术研究”。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山东省畜产进出口公司临沂支公司于1985年共同完成,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 研究了长毛兔的营养需要和日粮配方;确定了生长兔的饲粮营养水平及利用本省饲料资源的优良配方;提出了迅速提高产毛量和毛质的有效技术措施;研究出了冷冻精液配种技术。
42. “乳山湾对虾增殖放流试验”。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于1985年完成,198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研究在调查、试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较完整、系统、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对虾培养增殖理论与应用技术。其关键技术是摸清了中国对虾、幼虾的分布活动等生态习性,提出了放流虾的回捕率(8%),并组织大规模生产性放流。三年增产对虾4 600吨,产值7 360万元,达到了渔业资源增殖应用技术的国内先进水平。
43. “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由山东农业大学和平原、茌平、郓城、惠民县政府于1985年共同完成,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研究, 组装配套了夏秋粮增产技术体系, 增产效果显著。小麦为“八项改革, 二个坚持”技术体系; 秋粮为“一换、二增、三早、四改”技术体系。三年试验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技术等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8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小麦施磷时期施用量, 小麦根系, 夏玉米吸肥规律, 玉米雌穗分化与密度, 玉米叶片结构与光合, 玉米不同叶片叶位叶绿体超微结构与光合, 玉米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与光合等。
44. “经济作物两熟制开发试验”。由山东省农业厅《两熟制》课题组于1987年完成,1989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试验改棉花、花生、烟的传统一年一熟为麦、棉、花生、烟一年两熟。开发前,三种经济作物在15个县(市)的两熟面积为79. 7万亩;1987年经层层验收,两熟面积达到205.98万亩。累计三年开发面积535.38万亩,带动面积为1 288. 24万亩,净增益9. 7 436亿元。
45. “山东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由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于1987年共同完成,1990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研究完成60种常用饲料的35项营养指标和30种饲料、40种日粮的表现消化率测定,进行了4个母本猪种不同类群的营养需要及商品瘦肉猪的适宜屠宰体重研究,研制了切合省情的瘦肉猪生产体系模式和开发利用4个母本猪种的生产配套技术,建成了规模较大的繁育体系。三个引进父本猪场推广瘦肉型种猪2 422头,四个母本猪种一、二级育种繁殖场推广良种母猪62 329头,6个繁育体系示范点生产商品瘦肉猪121 160头,带动8个示范县出栏瘦肉猪78. 8万头,4个母本猪覆盖的7市(地)、61个县地方母本猪发展到20. 5万头,比1983年增加16倍。1988年出栏商品瘦肉猪209. 4万头,占全省出栏商品瘦肉猪264.5万头的79.2%;到1988年推广瘦肉猪型种公猪2 422头,效益为3 557万元,直接推广和社会扩繁良种母猪20.5万头,效益为3 659万元,7市地生产商品瘦肉猪371万头,效益为5 973万元。三项累计13189万元。
46. “金斗水库网箱投饵养鱼高产技术研究”。由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于1987年完成,1989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研究探讨了网箱养鱼不同放养鱼种规格、密度、饲料、饲养管理、最佳鱼产力和最佳经济效益等技术基础问题。取得了网箱投饵养鱼经济效益较佳的技术方案和数据,对推动本省水库渔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7. “辐射创造花生新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于1988年完成,1990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采用γ射线0.1—5.0万伦琴、5×1011—3×1012中子/cm2,以及两者结合辐射早熟品种“白沙1016”、中熟品种“徐州68-4”、晚熟品种“胶南半蔓”等10余个不同类型的花生品种的干、湿、萌芽种子和植株,研究创造突变体以及突变体的遗传变异和利用。选出的品种主要在鲁、豫、冀、辽、晋等省市推广,总经济效益达1.067亿元。
48. “中国秋冬萝卜核——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该项目由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单位负责进行,从1972年开始选育,于1988年育成,1989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该项目系1972年发现萝卜雄性不育株,于1977—1981年育成秋冬萝卜第一批4个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选配出了优良杂交组合很快应用于F1的制种生产。
育成的杂交种在鲁、豫、晋、辽、吉等9省市推广,至1988年累计推广38.39万亩,增益4 315万元。
49.“辐射创造花生新品种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由山东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负责进行的,于1979年开始辐射诱变,1989年完成,1990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研究创造了226份具有遗传研究和各种实用价值的突变体,利用突变体成功地选育出适宜出口的超早熟优质小花生“78 961”等新品种,应用于生产,效益显著。并丰富了花生种质库。

☚ (七)土地改良及水利技术攻关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 ☛
000180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