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 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 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五) 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兽医技术力量薄弱,诊疗水平很低, 畜禽疫病死亡率较高。为了保障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有效控制畜禽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不断加强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
1.建立机构。从50年代起, 先后建立了市、县、乡 (镇) 畜牧兽医站及防疫机构。1950年, 松江专区成立兽医防疫站, 开展了牛炭疽的防疫; 同年, 上海市乳肉管理所成立, 加强了畜产品的兽医卫生管理。1951年, 嘉定、奉贤等县成立了兽医站进行了猪瘟、猪丹毒的防治。1952年, 为防止兽疫,建立了华东农林部上海市兽医院, 开展了乳牛、猪、鸡的疾病诊疗和乳牛结核病的检疫。到1958年, 郊区各县先后建立县、公社两级兽医站,村 (队) 设立了兽医防疫员, 全面开展兽医诊疗防治活动。到60年代, 已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兽医疫病防治体系, 全市共有在岗兽医防检人员2 500余人。
2.发展畜牧兽医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了满足畜牧业生产的人才需要, 政府十分重视畜牧科技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1952年, 上海乳肉管理所为郊区开办家畜保健员训练班。1955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指示”精神, 把民间中兽医组织到各乡镇兽医站。1957年, 上海市农业学校开办兽医中专班, 培养兽医技术人才。1959年, 上海市农业专科学校招收大专班, 后转为上海农学院。1961年各县建立农校, 设有畜牧兽医专业。虽然这些学校在文革期间停办, 但在办学期间, 为上海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兽医专业人材, 在发展上海畜牧业的进程中, 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上海市农校、上海农学院相继复校, 同时还开办了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科研部门还举办各类培训班。1996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站应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400多万元建成畜牧兽医培训中心,对各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特有工种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技术素质,以适应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需要。
3.发展兽药生产,保证兽药质量。为防治各种畜禽传染病,从1958年开始,由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疫苗室制造鸡痘、鸡新城疫、猪瘟、鸭瘟等疫苗,满足畜牧业对疫苗的需求。1976年,上海市松江生物药品厂成立,产品除满足上海地区需要外,还远销全国20个省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不断研制各种新的疫苗,如鸡马立克氏疫苗、法氏囊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猪K88大肠杆菌基因苗、兔瘟疫苗、鸽瘟疫苗等。治疗畜禽疾病的化学药品,除了应用人用的药物以外,上海医药工业部门在60年代建立了上海兽药厂,专门生产兽用药品。到80年代,建立了上海新杨兽药厂等不同规模的兽药厂共58个。1985年,成立上海市兽药饲料监察所,对上海生产兽药和进口兽药,进行监察检测,规范产品标准,保证了兽药的质量。

☚ (四) 饲料基地建设   第六节 渔业 ☛
000096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