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畜牧兽医主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到1992年底止,共有381项畜牧兽医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获广西科学大会奖13项,获自治区和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5项。主要科技成果有:
(1)水牛冷冻精液研究和新品种选育,获1979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2)培育乳肉兼用型水牛综合技术研究。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改进二等奖。
(3)乳肉兼用水牛选育及其乳品加工利用研究。广西畜牧研究所于1986—1990年进行该题研究。共培育出乳肉兼用水母牛2 098头。建立了DBASE——Ⅲ水牛育种数据库,建立起水牛饲料、饲养、繁殖综合技术。利用水牛奶的理化特性,生产出凝固型、搅拌型酸奶,酸型乳饮料和消毒奶,水牛乳黄油。该项成果已在广东、湖北、湖南等省推广应用,并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4)公猪精液冷冻技术研究,获1980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5)“外种”瘦肉型猪综合技术开发研究,获1989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6)广西山羊杂交改良和应用研究。广西畜牧研究所于1988年在马山县开展该项研究。采用隆林山羊和沙能奶山羊与都安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结果是杂种羊周岁体重为23.22—37.06公斤。比同龄都安山羊提高113.01%—194.92%。同时进行了都安山羊品种选育,经选育后的都安山羊周岁体重为18.96—20.72公斤。比同龄未选育的山羊提高64.44%—73.94%。到1990年,共繁育杂种羊2.02万多只,选育都安山羊3.92万多只,创经济效益600万元。该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已推广到扶绥、来宾、都安等十几个县(市),杂交山羊约5万头。该项成果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7)广西霞烟鸡优良品种开发研究。容县科学试验所从1979年12月起,进行该项研究。经过提纯、选育和改良,既保持了霞烟鸡的优良特性,又克服了长羽慢、产蛋少、耗料多等缺点。1987年社会饲养量569万只,新增产值2 108.52万元。1986—1987年出口肉鸡462万只,创汇787.69万美元,该项成果获1988年度广西星火科技一等奖。
(8)博白三黄鸡的选育研究。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9)推广科学养猪100万头。广西畜牧总站于1987年开展了以推广浓缩饲料和添加剂为核心的科学养猪活动。要求每年科学饲养管理生猪100万头,并创造性地提出“七改四推”养猪综合技术措施,成效显著。1988、1989年累计有1 926个乡镇的119.46万农户采用这项技术,共养猪625.31万头,出栏率为113.52%,高出常规养猪的一倍。采用这一技术养猪,平均每头日增为555克,比传统养猪平均每日增重345克提高60.81%,饲养期缩短2—3个月。该项综合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广西配合饲料资源调查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获199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11) 广西草地资源调查。广西畜牧局于1978—1986年进行该项工作。通过调查,基本查清了广西天然草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编写了《广西草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广西草地植物名录》、《广西主要野生牧草图说》、《广西草地资源统计资料册》、《广西草地资源图》等专著。研究成果已被有关地、市、县采纳应用,改良和建立人工草地1.73万公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90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12) 猪溶血性链球菌“G10—S115”弱毒菌种,获1980年度农业部科学技术改进一等奖,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13) 广西猪黄曲霉素中毒症的研究,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4) 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广西兽医研究所于1985年开始,用5年时间,对猪细小病毒从血清学、流行病学病原分离和鉴定、疫病的研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本病在广西猪群中存在并引致严重繁殖失能的情况。同时,在病毒分离中获得一自然弱毒株N株,通过对其毒性、稳定性和免疫性等研究检测证明,敏感猪三代、猪肾原代细胞25代,其毒力不返强,证明遗传性稳定。注苗猪经强毒攻击能100%的保护。该疫苗能使95.6%的猪HI抗体上升,注射猪比对照的多产活仔2.9头,少产死胎、木乃伊、弱仔3.8头。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5 200万元。该项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90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